有关《鸿门宴》教案4篇破釜沉舟的典故
《鸿门宴》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
  2、 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__的叙事脉络;
  过程与方法
  3、 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
  4、 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5分钟)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
  四、mp3范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
  五、略读课文,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
  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
  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约3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师:(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
  生(七嘴八舌):项羽、刘邦、楚霸王。
  师:楚霸王就是项羽。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人是——
  生(齐):项羽。
  师:那么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主要故事内容?
  生1:“破釜沉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7年,秦围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项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饭用的锅,凿沉了过河用的船,只带了够三天吃的干粮。楚军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们无一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
  师:司马迁是什么人?
  生1: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师:很好,讲得简洁、清楚。“畏缩不前”、“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十”,多么形象啊。×说的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生(齐):巨鹿之战。
  师:巨鹿之战。时间是公元前207年。(在“破釜沉舟”的左下侧板书巨鹿之战(前207年))
  师:等到项羽凯旋,召见诸侯诸将,他们“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爬着往前走,不
敢抬头看项羽。巨鹿之战加速了秦国的灭亡,项羽也以其勇猛威震诸侯,初步确立了其霸王的地位,一步步走向其事业的顶峰。(在“破釜沉舟”和“?”之间画上向上的斜箭头)
  谁再来谈一下“四面楚歌”?
  生2:“四面楚歌”也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围在了垓下,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刘邦又使用攻心术,让士兵在夜里唱起了楚地的歌谣,使项羽以为楚地全被汉军占领,而丧失了斗志,最后败退到乌江,刎颈自杀。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表示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处境。
  师:说得很好。刚才讲的就是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垓下之围。至此,身经七十余战未曾败北的西楚霸王以悲剧而告终。(在“四面楚歌”的右下板书垓下之围(前202年);在“?”与“四面楚歌”之间画上向下的斜箭头)
  同学们算一下从巨鹿之战到垓下之围,有几年时间?
  生:5年。
  师:是啊,短短五年的时间,项羽便由令诸侯“莫敢仰视”的霸王陷入绝境,最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身首异处。是其兴也暴,其亡也速。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另一段“极得意文字”——鸿门宴。(板书鸿门宴)“鸿门宴”可以说是项羽兴于巨鹿而败于垓下的转折点,通过学习,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问号拉直,把它变成感叹号。
  首先,咱们先来认识认识课文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点开幻灯片)
  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约3分钟)
  幻灯片
  师: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人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