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第7、9、11章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
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P118
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
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且质量较高.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
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中国的语言,文学,文化更是经由翻译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佛教典籍的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P143)佛经翻译不仅为汉语语言增加了很多新词汇,还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的发展.有很多研究显示,汉语的双音化过程在魏晋以前是缓慢的,但自从佛经翻译盛行的魏晋以后,开始出现更多的双音词和多音节次,四字格成语更是明显增加。
佛教典籍的翻译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为现代汉语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佛教典籍对中国音韵学最重要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四声,二是字母,三是等韵图表。佛经译者根据梵文字母,创造了汉子的拼音方式.在句法方面,佛经翻译使用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以及解释句。助词“于"的被动句式也取自佛经。在问题方面,由于佛经翻译讲求思想的普及性,因此引用了一种散文和韵文交错使用的口语化文体—变文.这种形式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还出现了一种记录禅师谈话的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口语文体朴素而活泼且自由。这种朴实平易的口语化文体的普及与发展,佛寺禅门遂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③佛教典籍的翻译为中国文学提供的肥沃的土壤。佛经译本的广泛流传,对于文学题材,文学结构,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学题材:由于印度思想的渗透,以及
佛教神话与寓言故事的传播,志怪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开始盛行。明代的白话小说更是文学题材受佛经翻译影响的典型代表。不仅小说的主线围绕佛教的传播,主要人物和故事也是基本取自佛经。文学结构:佛经译本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的内容,而且还影响着其文化结构。自唐代起,佛经翻译还因讲经的方式,衍生出一种韵散交错的变文形式.即散文体中穿插诗词.这种文体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的白话小说。两宋时期的“话本”甚至把佛经的文学结构囊括入内,可见佛经在当时已经被看作一中独特的文学形式。文学语言: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语言产生很大影响,一部分归功于佛经原文独特的文学性,还有很大部分归功于译者译笔的文学性.还在于很多诗人和文学家走在思想和文学观上深受佛经影响。如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他把佛家清净理念加诸于自然景物。营造一种禅定境界。甚至中国诗歌评论和其它文论都采用了很多佛教语言。
④佛教典籍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历时极为长久的第一次翻译高潮,而且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和文化.为中国民族的文学,文化构建和创新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由此也看出清翻译在接纳,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为例,译者是如何通过翻译选材影响译入语社会思想观念的?
翻译改变了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道德观;
①爱情小说的翻译有助于打破当时的封建礼教束缚;
②侦探小说的翻译有助于引进西方的法制观和人权观;
③科学小说的翻译有助于破除迷信,增强科学意识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翻译与文学创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翻译与创作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界限?当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入语文学创作时,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强弱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诗人翻译和创作的界限都非常模糊,“译作合一,甚至以作代译”由惊喜而临摹,由临摹而创造。
翻译与创作之间是一个时间连续体。
清末民初西方社科经典翻译过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译文对晚清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述人才,即与传教士等西方人合作,翻译时担任笔述工作的人,如李善兰、王韬、徐寿等。第二类是西译人才,即自己通晓西文,独立进行翻译工作。此类人员最早的要算林则徐的幕僚袁德辉、最出名的是严复,还有马君武,周桂笙、伍光建等。第三类是日译人才,即从日文转译西学。这一类人数最多,如梁启超,杨廷栋,章宗祥等。
在严复、梁启超等一批有识之士的译介之下,西方先进的竞争意识,自由观念和民主思想逐渐引进中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在怎样的契机下传入中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主要指哪几国的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由于前苏联及当时的几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属于同一政治阵营,这一意识形态伤的高度契合使得新中国初期的外国文学译介的重心以俄苏文学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文学为主.
主要指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三国知名作家占的比重最大。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代表作《好兵帅克》,伏契客,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匈
牙利作家裴多菲,代表作《勇敢的约翰》,波兰作家显克维支、密茨凯维支,代表作《密茨凯维支诗选》,《显克维支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