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经典1981年9月里的一天,暴风雨侵袭了陕西的关中平原,一座佛塔轰然倒塌了半边,只残余半个塔身孤零零地危立于残破砖石台基之上,塔内的佛经和佛像纷纷跌落地面,却让世人发现了深埋千年的秘密。
△倒塌半边的法门寺宝塔
六年后的春天,人们开始对这座素有“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塔进行考古发掘,考古人员用洛阳铲打到了石板上,露出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西北角有三块碎石,人们把碎石抛开,一个地洞显露出来,底下云雾缭绕,神秘又壮观。
地宫一开即是半个盛唐
法门寺出土的实物中,丝绸服饰堪称一绝,大都是唐朝皇帝后妃、诸王公主等皇室帝胄和贵族供奉的用品。出土的《物帐碑》即有记载,供奉有物品七百余件,其中还有武后绣裙一腰,亦即武则天曾穿过的绣裙,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武则天的遗物。
△武后绣裙
在众多丝织品中,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五件蹙金绣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短半袖宽袖口,对襟并镶有宽领缘,领缘上左右边相间跳绣破式如意云头状纹饰,遍衣身蹙金绣满折枝花,每朵花的花蕊上还钉有一粒小红宝珠,这是一件典型的唐代仕女短袖上衣。
△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
紫红罗地蹙金绣案裙裙面蹙金满绣云朵,三面镶有边饰,上面也排列绣满云朵。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四周绣有宽缘,缘上双根金线钉绣二方连续云纹,边缘之内划分七个竖向栏界,每区间蹙金绣生折枝莲花一枝,四角各绣有“卍”字。
△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
紫红罗地蹙金绣裙的正面盘绣蹙金山岳、流云纹样。
△紫红罗地蹙金绣裙
紫红罗地蹙金绣拜垫四边圈绣二方连续如意云,中间绣饰一朵重瓣宝相莲花,四角绣成四个“卍”字,每两个“卍”字之间,绣有两朵如意云。在绣垫四边缘内,围绕宝相莲花,又组成了一个二方连续的纹饰,烘托中间这朵重瓣宝相花,愈显富丽华美。
△紫红罗地蹙金绣拜垫
以上五件蹙金绣皆为供养佛事,蹙金绣半壁和蹙金绣裙是皇帝或宫妃用自己服饰赐予佛寺以实现以身供养的愿望,而蹙金绣袈裟和蹙金绣拜垫则是供给寺中高僧所用,是以物供养的见证。
唐代丝绸密码:金箔之薄匪夷所思
为何这五件蹙金绣衣物能在众多碳化的丝织品中完整保留千年?是什么阻挡了千年岁月的侵蚀呢?
科学家在显微镜下可以发现,这些经线其实是用黄金拉成的,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仅有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据考证当今世界手工捻金线的最细直径为0.12毫米。每米金丝线上绕金箔3000多圈,就是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平。
而金箔的厚度也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仅有2.4微米至5.8微米,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呼吸过重,否则金箔极容易被喘气吹走。
正是这些镶嵌在织物中的金线,阻挡了时光的侵蚀,让我们在一千多年后,还能见识到唐代丝绸的真容。
大国工匠 重现盛唐丝绸经典
1987年,考古人员在挖掘地宫时,陡然发现土层中有糖纸和瓜子皮,难道早已有人挖掘过这座古迹?
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像章,时间便仿佛倒推回了十年浩劫中,一小将打着破除“牛鬼蛇神”的旗号,簇拥着冲进法门寺,砸烂了寺庙大雄宝殿所有的塑像,还声称地下有反动电台,大肆开挖。当时法门寺的主持良卿法师悲愤不已,全身浇满煤油,在塔下自焚以谢天下。
除了人为破坏之外,因多次迎佛开封,再加上地震带来的周围土石砸压,致使盐碱物通过地下水汽浸透在丝织物中,对丝织物纤维造成了严重破坏。出土的大多数丝织物及盛装的箱子
朽败、碳化,有些甚至无法触摸,否则一碰便成粉末。
怎样才能安全地将强度已很差,且叠压在一起的丝绸揭开呢?
目前业内存在的化学类揭展方法需要将化学试剂滴加到织物上,且需要采用水洗的方法将化学揭展剂残留清洗干净,这样的操作对于法门寺的织物并不适用,因为这些织物的糟朽状况已经不起化学试剂和水洗操作。
从事丝绸文物保护研究的吴天才从陕西人擀面条和屠宰厂工人师傅剥离动物皮这两个事例得到启发,他们总结除了卷取、揭取出土丝绸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作为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学术带头人,王亚蓉曾在1987年参与了法门寺的发掘清理工作,近年来她更是与江苏省丝绸(织造)技艺大师李德喜夫妇合作,经过反复研究、试织,成功复制出一千多年前的五件四经绞紫红罗地蹙金绣,得以让人再睹那制作精湛、泽艳丽的宫廷加金饰品。
△王?与王亚蓉在对紫红罗地绣大宝相莲花夹袱进行整理
中国丝绸工艺发展最为鼎盛当属唐朝,无论产量、品种、还是工艺、质地,唐朝丝绸都饮誉世界。这些用真金纯银镶嵌,有着精巧美丽花纹的丝织品,让人充满对那个智慧而浪漫年代的无限遐想。
参考文献:
《法门地宫的秘密》
《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绸保护之路:灵感来自“擀面条”》,《中国文化报》
《“蹙金”考:一个唐五代诗词名物的文化史解读》,《浙江大学学报》
《法门寺:地宫一开便是半个盛唐》,《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20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