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文天祥乃抗元英雄,后世对其忠推崇有加。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关于文天祥的最后结局,他是怎么死的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文天祥之死的真正原因,欢迎阅读!
岳飞和文天祥都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是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在职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
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开庆初年(公元1259)向南方,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对皇上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说有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皇上,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咸淳九年(公元1273),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可以说,文天祥的一生中,最精彩也最为史书和后人所称道的,正是他从起兵勤王到最终从
容就义这段时间,前后只有七年。但这七年间,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在别人都观望不前的时候,他明知靠毫无训练的义军根本无力回天,却依然坚决赶赴京城做最后的努力;被俘后又历经艰难险阻,终于成功脱身,重新回到小朝廷,并组织起了抗元义军;再次被俘后坚拒不降,最终以身殉国。虽然没有成功,但节义双全,足为后世师。
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在南宋末年的时代中,毅然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抗元,最终兵败被俘。那么文天祥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从文天祥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尽快舍生取义了。一方面是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和他的不屈、节烈,另一方面,江南故国自己人对其殉国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终被押上刑场。
当时28岁的王炎午,闻知押送文天祥的船将过江西,即作了长达1800余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炎午大张旗鼓地劝文天祥,是有着社会心理基础的。中国文化对文人的气节和女人的贞节的重视,在进入宋代以后,已经形成了一种高调的社会文化。但能够自觉实践这种气节观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人并不去殉难,而是劝他人为了崇高的道德价值做出牺牲。这种高调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已存在,在其后更甚,但是像王炎午这样大胆地直接提
出希望,形成对文天祥的道德舆论压力的,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
终于128319日,文天祥终于杀身取义,壮烈殉节。所以到头来文天祥实则是被自己人多加相劝死去的。也算的是一代英雄,值得敬仰。
《宋史;文天祥传》的编写者对文天祥也甚为敬佩,赞誉有加,其传后“论曰”中,除了使用仁人、志士等赞语外,竟称其为宋300余年仅见之“伟人”,这一用词,在《宋史》中绝无仅有。这样的执笔者,不可能在文天祥身上抹黑。文天祥有二子,一名道生,一名佛生,可见他早就同佛道结了不解之缘。在文天祥看来,出世也是一种反抗,死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长期的牢狱生活以及佛道思想的熏陶,或许使得他的价值观有所变化。其实,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文天祥的一贯立场和一贯言行,而不是他人转述的立场或言行。《过零丁洋》、《正气歌》、《绝命词》等传诵千古,尽人皆知,这才是一个真实的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