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公共选修课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北京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我国北方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许多民族, 他们中有的曾经生活在今天北京地区。据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燕北有“ 逐水草迁徙” 的东胡、山戎。山戎活动区域到达燕山一带。汉魏至隋唐时期幽蓟地区居民以汉族为主体, 也有乌桓、鲜卑、突厥。女真、蒙古和满族政权都曾以此为都, 使这一地区民族成分更为复杂, 少数民族人口大幅度增加。民国以来, 北京始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以下为北京地区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民族融合:
黄帝时期,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民族为黄帝部落所击败,遂率众南渡黄河,聚居于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史称“三苗”。至尧、舜、禹时代,三苗又有无数次的跋涉,向着长江支流,向南方和大西南大迁徙。
夏、商、周三代来源各不相同,夏部族是黄帝后裔,居住在中原地区河洛一带,公元前2100年前后建立了夏王朝,这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到文明时代,华夏族的名称也随之产生。游牧起家的商族本是东夷人,几经迁徙到达河南东部。最初活动于渭水流域的周族,原是西戎的一支羌人,灭商后势力扩大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与夏人、殷人、周人错杂而居的还有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如东周都城洛阳附近便有陆浑之戎、伊雒之戎。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消失于史乘之中,表明他们已与华夏族融合,成了新的华夏族。
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进入中原的一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已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消除,经过杂居与通婚,血统上二者也融为一体了。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洎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
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共有二十国。
唐五代又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融合。唐代洛阳是北方交换的中心,“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及中亚、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长住洛阳,多种民族文化的融汇交合,使唐代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王朝,其中的后唐、后汉、后晋分别是沙陀人李存勗、刘知远、石敬瑭建立的,沙陀源于突厥。李存勗攻陷梁都开封,在洛阳建立后唐,标志着沙陀突厥势力正式登上了中原地区的政治舞台,从而使西北和东北的大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3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是仿照中原地区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由沙陀人与汉族上层贵族联合统治,互通婚姻,很快融合。
宋辽金元长达400多年的时间是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要时期,河南省的蒙古、维、回族以及女真、契丹、西夏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的,许多人后来定居于中原。契丹人大批进入中原是在金国灭亡北宋以后,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已逐渐丧失,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元末明初,经过长期的杂居交往,蒙古人与维、回、西夏遗民等目人与汉人已达到了相忘相化,不易识别的程度。朱元璋即位伊始,便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蒙古、维、回、西夏遗民为避免歧视多改汉姓,被汉民族同化。
至满族建立清代,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形成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汇聚融合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总之,中国古代是以中原王朝为核心,逐渐由局部统一发展到全国大一统。
评论北京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北京地区从先秦时起既存在民族差异, 又出现民族之间相互吸收、交融的现象。
第一,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 先进民族起着主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争取社会进步、争取过美好生活是任何一切民族的共同愿望。当世纪中叶,金主完颜亮南迁都城时, 得到不少官吏的支持, 有的臣僚上书强调上京会宁府为“ 黄沙之地” , 非帝居也” 。“ 燕京地广土坚, 人物蕃息, 乃礼义之所” 。大批猛安谋克户迁到中都及华北农耕地区后, 放弃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到世宗统治后期, 不少女真奴隶主已转化为地主, 尽令汉人佃漪, 收租” 。那时, 向南方汉族固有的封建农耕经济代表着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 少数民族经济方面即是封建化,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第二, 民族融合是不同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呈混一状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萃, 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不会被历史轻易摈弃。民国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 使北京地区满族居民被迫隐瞒民族成分, 改换姓氏,改变语言和着装。但是这并不代表汉族广大人民的根本意愿相反, 满族文化被保存下来, 人们津津乐道的“ 京味文化” 是众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其中满族文化是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 民族意识会长期存在, 民族融合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前, 北京城郊建立许多民族街道、民族乡是与此相适应的。我们从大量的民族团结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 随着北京地
区社会不断发展与变化, 北京地区各少数民族同胞, 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间, 民族意识是相当强烈的。例如, 外火器营满族同胞经常开展具有民族特的文化活动。马甸地区回族同胞始终重视本民族教育事业。京西门头沟村仅有户苗民, 建国以后, 他们派人到我国西南地区寻根, 和苗寨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等。可见, 几千年来各民族杂居相处, 彼此融合, 共同创造了北京地区的厉史文明。因此, 多民族杂居与融合, 乃是北京历史的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