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大地,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范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秦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秦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个省份。
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秦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
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秦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秦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张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秦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向南方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秦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整个文化领域异常活跃。魏晋人为避战乱经常栖身于山水之间。
此时期的士人们“以玄对山水”,主张从自然山水中去领悟“道”的意境。这种对自然山水特质的全新观照,催发了人们欣赏自然风景的莫大热忱。因此山水旅游成为了魏晋人们的主流旅游方式。谢灵运、王羲之、郦道元是魏晋文人旅游的突出代表。
虽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但由于战争运输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注重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建设与发展。三国的曹操大兴土木,在魏国建成一张水陆交通网。南北朝时还有两条通往西域的国际陆路通道。三国时东吴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孙权多次派部下横渡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疆域辽阔,文化兴盛,经济繁荣。以此为依托,中国古代旅游业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劲态势。万里远行是唐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天下漫游,是唐代文人的重要生活方式。
隋唐统一后,全国的陆路交通再次畅通无阻,数条主要驿路以国都长安为起点向外辐射,宽阔平坦,方便行驰。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水上交通发展的一大标志。它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大动脉,商人游客往来的要道。隋唐又两座久负盛名的拱桥:安济桥和宝带桥。
发达的交通,加上社会、经济繁荣等诸多因素,直接促进唐朝商贸旅行的兴旺。同时,唐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得到加强,陆上“丝绸之路”在贞观年间大有扩展,“海上丝绸之路”也于隋唐开通。于是,唐代东西往来的商人、僧侣、使臣、艺人络绎不绝,中外交流旅行达到了高潮。
在民间,到郊外去春游和秋游已成为百姓们普遍的生活内容,清明节踏青与重阳节登高成为交友的最主要的方式。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游历皇帝。唐代帝王巡游的代表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李隆基。玄奘是唐代佛徒中最伟大的旅行家。
北宋时政治暂时稳定,经济再度繁荣,为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市民文人再如画的风景中游而往返,旅游仍是宋朝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频繁的战争使宋朝丧失了北方黄河流域的国土,所以陆路交通没有明显发展。但是这一时期航海造船业的长足进步,为海外交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宋代造船厂遍布全国,以东南、华南沿海地区为最多。所造的船不仅体积巨大,而且在动力、性能、结果等方面都表现出造船工艺技术的先进。造船业的发达直接推动航海事业的发展,宋代的海上旅行航程更远,范围也更广。
桥是人们旅行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宋代著名的桥梁有洛阳桥、卢沟桥、安平桥、广济桥等。
北宋的对外联系十分广泛,往来的旅行者很多,所以馆驿盛极一时。
元朝是一个横跨欧亚,疆域极为辽阔的大帝国,这为旅行奠定了大好的地域条件。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封闭的视野和极端的民族歧视政策,这一时期的国内旅游活动受到压抑,远不如唐宋时代。
元代通往西方的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发挥了更为直接的重要作用。在这庞大的国际交通网中,元大都北京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元朝海上交通依然发达。元代驿站四通八达,纵横中外。
此时代杰出的少数名族旅行家有耶律楚材,最著名的宗教旅行家是丘处机和拉班·扫马,最杰出的航海旅行家是汪大渊。马可波罗是古代最伟大的西方来华旅行家。
由于严重的民族压迫政策,元朝的文人旅行家不多,主要的有关汉卿、王冕等。
明初,为了向海外显示国威,也为了重新建立与西域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王朝联系派遣使者下西洋,去西域,形成了出使旅行的高潮。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迅速加以整顿驿路混乱的状况,全国州县普遍设置驿站。海路交通较明代的陆路交通有了更大的发展。明朝时期的造船工场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是历史上空前的,达到了我国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
明代的旅行旅游活动主要有文人游乐,代表人物有唐寅、袁宏道、袁中道等;出使远行,代表人物有郑和;科学考察,代表人物是徐霞客;外国来华旅行等不同类别。
明代留给后人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最著名的有长城、北京故宫、
天坛、十三陵、平遥古城、江南园林等。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前一段时间一直维持着传统的旅游形式;后一阶段,中国步入近代,旅行旅游也因此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国门打开,出国旅行以各种形式广泛展开;西方科技输入,出现了轮船、火车等新的交通工具,并出现了西式新旅馆。由此,中国旅游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从远古时期到现在,一直大规模发展,直到今天旅游文化空前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