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思想
  墨子记录了墨家的哲学、社会政治学说、伦理思想、逻辑学说、自然科学观点和城守兵法等。
政治思想
1.尚同:主张全国统一于天子,要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2.尚贤:墨子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反对世袭制度,主张选拔贤才担任国家要职,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特别强调,“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3.非攻:认为战争破坏生产,死伤众多,从发展角度出发,反对战争
社会生活方式思想
1.节用:指责统治者的豪侈,提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2.节葬:一方面反对统治者“多埋赋之财”以及“杀殉”,另一方面破除百姓中亲死则“久禁从事”的陋俗
3.非乐:认为统治者征调许多劳动力制造乐器,充当乐手,耽误了生产,故主张非乐
伦理思想
以兼爱为号召,以交相利为实质,主要见于兼爱篇。主张“爱无差等”,反对儒家爱有等差,认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爱人若爱自身”,“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兼爱,以交相利为前提,按兼相爱、交相利去做,则人际和睦,盗贼无有,攻战不起,天下
哲学思想
一方面倡天志、明鬼,一方面非命、尚力,主要见于天志、明鬼、非命等篇,散见于其他各篇。墨子认为,天有意志,创造了一切;天能赏善罚恶,主宰人类一切行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建立、国家的形成,都是天志的体现。天志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天子是墨子手中的工具,“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它和传统天命论不同。墨子反对命定论,把人力的作用提到十分崇高的地位
实用科学
墨经中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内容,涉及数学和物理知识的有四十余条。墨子城守各篇,除专论守拒诸法者外,也包含了器械制造、冶金、化学、动物等自然科学知识。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自然科学著作
认识论和逻辑学内容
1.认识论:指出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名实观和重视实行的知行观,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检验言论和学说的标准:“三表法”。三表法重视历史经验(“有本之者”)、直接经验(“有原之者”)和实际效用(“有用之者”),但夸大了感性经验的作用,他以“百姓耳目之实”,否定了天命论,又以此证明鬼神实有
2.逻辑学:主要在墨经六篇。其中提出了辩的任务、目的和原则,揭示了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实质作用,并做了较科学的分类;主张“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指出“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墨经六篇的内容,已构成墨辩逻辑体系,它与亚里士多德逻辑、佛教因明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十家流派比较
源    出
主     张
代表
备注
儒家
司徒之官
仁义为主、爱有差等
孔子、孟子、荀子
战国时,儒、墨并称显学
墨家
清庙之官
兼爱非攻、爱无差等
墨子
孟子斥其无父
道家
史官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
老子、庄子、杨朱
孟子斥杨朱无君
法家
理官
重干涉、严赏罚、贵法治、尊君
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秦后,法家仅为法律审判之学
名家
礼官
正名定分、重理则逻辑论理
公孙龙、惠施
今理则学先驱
杂家
议官
本身无一定宗旨
吕不韦(吕氏春秋)
汉代有刘安淮南子
农家
农稷之官
君民并耕、画一市价
许行
孟子斥“率天下而路”
阴阳家
羲和之官
顺时敬天、五德终始
邹衍
后世舍人事,任鬼神
纵横家
行人之官
合纵连横、游说天下
苏秦、张仪
策士游说之外交术
小说家
稗官
街谈巷议、道听涂说
山海经、穆天子传
为十家,未入九流
说明:1.最早谈论诸子学派者:庄子天下
2.最早称各派之家名,以孟子为最早(已呼出儒、墨两家)
3.最早分各家并予之立名者: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问题讨论参考解答)
三、(1)公输盘拒绝为墨子杀一仇人,却欲为楚国造云梯伐宋以杀许多人。(杀少与杀多的对比、不杀与杀的对比)
(2)楚国杀本已不足的人民,而争夺有余的土地。(放弃与争夺的对比,不足与有余的对比)
(3)地方五千里之楚攻打地方五百里之宋,一如舍文轩取敝轝。(大小的对比、好坏的对比、舍取的对比)
(4)有犀兕麋鹿鱼鳖鼋鼍之楚攻打无雉兔狐貍之宋,一如舍粱肉取穅糟。(有无的对比、好坏的对比、舍取的对比)
(5)有长松文梓楩枏豫章之楚攻打无长木之宋,一如舍锦绣取短褐。(有无的对比、好坏的对比、舍取的对比)
(一)“为”字义之比较
1.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1)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介词,替。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墨子公输)
(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墨子公输)
3.动词,制造。
(1)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墨子公输)
(2)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墨子公输)
4.动词,是。
(1)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2)必“为”窃疾矣!(墨子公输)
(3)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公输)
(4)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墨子公输)
5.动词,当作。
(1)子墨子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2)以牒“为”械。(墨子公输)
6.通“谓”。
●宋所“为”无雉兔狐貍者也。(墨子墨子公输公输)
(二)夫子
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本课用法)
2.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
3.后世沿称老师为夫子。
4.明代用为门生对座主(主试官)的尊称。
5.对学者的称呼。如宋代理学家朱熹人称朱夫子。
6.称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三)知类
  “知类”这一概念可与小取篇的文字相印证:“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语译】
  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断决利害,解决疑惑。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
(四)“圉”字义之比较
1.牢狱。如:囹圉。汉书王褒传:“昔周公躬吐捉之劳,故有圉空之隆。”
2.通“御”,抗拒、防御。墨子公输:“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边境。郑振铎桂公塘:“各固其圉,不能协力合作。”
4.原指养马,亦泛指畜养。左传哀公十四年:“孟孺子泄将圉马于成,成宰公孙宿不受。”
5.指养马人。如:圉牧、圉人。水浒传第九十八回:“却有本部内一个军卒,他原是田虎手下的马圉。”
*教学问题引导
1.楚国攻宋,文章中为何要特别提到墨子是“起于齐”,并且“行十日十夜”方到?
墨子当时在第三国,本来祸不及他,却不远千里而至,于此处可以看出他关心天下事的热心。
2.云梯在这篇文章中有何重要作用?
云梯完成是楚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云梯后来被墨子所破则是楚王停战的主因。因此它是贯串整篇故事的主角,在叙述上还有前后呼应的效果。
3.墨子对公输盘的质疑,有哪些内容?
葬送楚国原已不足的人民,而去争夺本已有余的土地,这是没有智慧。宋国无罪却去攻打它,这是不仁慈。知道道理却不去劝阻君王,这是不忠诚。劝谏没有结果,这是不刚强。奉行道义,不肯为朋友去杀人,却去杀害无辜的众多百姓,这是不懂得类推事理。
4.墨子对公输盘的质疑,其论证有无可以反驳之处?
“宋无罪而攻之”—古今中外发动战争的理由,不必是因为对方有罪过,可以是因为其他利益。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发动战争不全然是因为土地与人民,可能为了威吓他国,或是取得霸主地位等等原因。
5.公输盘为何在与墨子的论辩落居下风后,又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来回绝停战的要求?
公输盘没有从为报仇私斗而杀人,与为国家打仗立功而杀人,这两者并不相同来立论,所以在论辩中落居下风。他以“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来回绝停战的要求,可见公输盘并非真的被墨子说服,也并不想停止战争。
6.从哪里可以知道墨子在出发到楚国之前,已经料敌机先,预先作好准备?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7.墨子劝谏楚王,其主题与质疑公输盘有何相同之处?
“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与之前质疑公输盘一样,有个义字。
8.楚王在听了墨子的劝谏后,说:“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话有何矛盾之处?
既是“善哉”,那就认为取宋“无义”;而又说“必取宋”,却是无视于“义”的存在了。
9.从后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可以知道之前“公输盘服”是怎么样的情形?
表面客气,但始终不认同墨子的主张。
10.孙子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善于作战的人,先使己方不可被战胜)这句话与本课叙述何者可以呼应?
墨子在模拟中展现实力,打败公输盘,继而又识破公输盘的诡计,已派弟子赴宋国早作准备。
11.楚王先后说了两次“善哉”,其意义有何不同?
第一次口善而心不善,第二次真的是心口如一了。
*墨子名句
1.甘井近竭,招木近伐。    (墨子亲士)
释义甜水井里的水最先被人用干;高大挺拔的树木,最先被砍伐。比喻有用的人才或东西,往往招来祸患,导致自身灭亡。
2.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墨子修身)
释义话不要力求多,而要力求有见解;不要力求有文采,而要力求能够明察事理。务,力求。文,文采。
3.原浊者,流不清。    (墨子修身)
释义水源混浊,下游当然不清。说明一切都应注重根本,正本清源。原,同“源”。
4.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墨子尚贤上)
释义达官贵人不可能永远处于高位;身处下层的小民,也不可能终生贫贱。这表现了墨子的民本思想。
5.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墨子尚同下)
释义在上当官从政者,应当注意时时考察,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从而确定符合民情的政策,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不这样做,政事就会陷于混乱,百姓就会怨声载道,要想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是从政者最应重视的。
6.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    (墨子尚同下)
释义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看得清楚;一只耳朵不如两只耳朵听得真切。从政的人必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政策。偏听偏信,绝非从政之道。
7.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
释义人人应互相亲爱,互相谋利,把他人视同自己。这是墨子一书的中心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