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政治思想
一、墨子、墨家学派和《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生卒年不可确考,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之间。(一说生活于公元前墨子公输490年至前403年之间。还有一说生活于公元前475年至前390年之间)墨子出身于下层,会制造木器,技艺很高。他的工艺水平与能工巧匠公输般齐名。木匠这类活是当时下层人干的,所以墨子有时被称为“”(《墨子·贵义》)。其实,他本人并不贱,曾做过宋国的大夫,又经常到各国游学,很有名气。楚国曾打算封给他书社五百。越王邀他仕越,许以五百里封地。因政见不合,墨子都拒绝了。
墨子起初从学于儒,“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后来走到儒家的对立面,对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创立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学派。墨子及其弟子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纪律的团体,称为“墨者”。墨子在世时,墨子为首领。墨子死后通过选贤推出新首领,称为“钜子”。墨者有一套严格的纪律,称之为墨者之法。其中有一项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墨者出仕,要由钜子派出。墨子曾“游耕柱子于楚”(《墨子·耕柱》),“游公尚过于越”,“出仕曹公子于宋”(《墨子·鲁问》)。墨者不仅学文,也还习武。墨子曾派他的弟子禽
滑鳌率墨者之众为宋守城。墨者集团文武结合。墨者出仕所得的俸禄必须交出一部分供墨者集团使用,墨者集团又带有经济合作的性质。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现存《墨子》书中有些篇,同一篇有大同小异三种版本,可能是因三派所传不同而形成的。《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汇,全书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篇至第七篇,对墨子思想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从《尚贤》至《非儒》,共二十四篇,是墨子的讲学录。第三部分有《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主要讨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第四部分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第五组《备城门》至《杂守》共十一篇,讲城防问题,为军事著作。第一、第二、第四部分是研究墨子本人思想的主要材料,第三、第五部分属墨子后学之作。
二、刑政、政长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
    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墨子认为刑政、政长,即国家机器和官吏,不是与生民俱来的。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未有刑政”“未有政长”之时。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义”。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最初,人比较少,相应“义”也较少。到了后
来,“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墨子·尚同下》)。
    依墨子之见,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之义,不仅只知“自爱”,而且有强烈的排他性,与他人格格不入。每个人“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墨子·尚同下》)。由于自是而非人,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和睦相处,一接触就闹矛盾,“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墨子·尚同上》)。一人一义之争不只是思想之争,同时也还有物质内容。“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墨子·尚同下》)斗的结果是天下乱作一团。《尚同上》说:“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大乱,若禽兽然。”人类是以混乱交争为其开篇的。一人一义则是祸乱之首。墨子的这个观点,与霍布斯的观点相似,霍布斯认为,在有组织的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社会处在“自然状态”,遵循“丛林法则”。
    刑政、政长的产生。墨子认为,一人一义是祸乱之源,与此相反,如果有了同一之义,祸乱就会消弧。为什么不能有同一之义呢?他认为这是由于“无政长”、“无刑政”造成的。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由于没有国家、政府的关系。为了改变混乱局面,使一人一义归于统一,首先需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便是天子。
天子是怎样产生的呢?《尚同上》说:“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中》说:“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如此说来,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