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网页•散!
核心素养下的中秋节文化传承路径探索
□何宏林丁聪
摘要:$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重要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中秋节为例,可 以从纵向溯源与横向延伸的经纬角度,分设不同的学生活动,从而探究中秋佳节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新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秋节;学生活动;文化传承
_、中秋节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征求稿)指出,高 中阶段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 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 理解。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 养成中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 而获得的一切
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 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也有相应的定义。许慎 《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义 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的本意为变易、生成、造 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对文化的 “传承”与“理解”是从纵向历史的角度,对本民 族文化进行内化、发扬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 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重要内容,需要在高中阶 段语文教学中高度关注并落地践行。
二、中秋节文化传承的缘起
“中秋节”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传统节曰 之一,寄托着国人盼望团圆的愿望、承载着无数离乡 游子思念故乡的深情。自古及今,吟诵中秋佳节的 诗句多如牛毛。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到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不蕴 含着中秋佳节望月思乡、企盼团圆的美好情怀。中秋佳节本应得到传承与弘扬,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 的加快、物质生活的充盈,却在无形中渐渐冲淡了中 秋佳节的味道。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生活中一种特定的认同、沟通与凝聚的重要方式,中秋文化作为传统节日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弘扬中秋佳节文化,不仅有利于同学们对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更有利于“文化传承与 理解”下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新时期的学生们应理 解之,传承之,弘扬之,做新时期核心素养下的“全面 发展”的人才!因此,笔者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 角度,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追溯中秋历 史,采撷中秋佳节蕴含于节曰文化中的芬芳。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节日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项目编号JG14175)成果。
的解答问题的方式,如小组讨论法、小组展示法、同桌补充法等。提冋之法,存乎一■心,一■切要从实际出 发,教师要追求问得恰当,学生要追求答得精彩。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问答才会高效、科学,发挥 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为学生创设 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 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 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 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 量。”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 主体意识、能够激起教学浪花、可以彰显学生主体地 48位的教学问题,既是对教师的高层次要求,也是教师 必须具备的教学素养。问题提出后如何引领学生去 回答和解决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答题方式 的确定则是一门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学问。《标准》要求教师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努力提高 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能够创设良 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突出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高 效组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提问和答题 方式,才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时的共同选择。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武中学)
[责编李平]
摩语# 2017年第5期
备课网页•散!
三、中秋节文化传承的路径1. 纵向角度——
栖息在手抄报中的中秋佳节
挖掘传统节日文化最好的角度是追本溯源。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中秋节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历史角 度对中秋节进行追溯探源,笔者带领同学们进行了 一场咏月手抄报比赛的活动。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材料收集阶段,同学们以自己的兴趣为 出发点,按“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传说”、“中秋 节的风俗”、“家乡的中秋味”四个部分收集原始资 料。第二阶段是绘制手抄报阶段。同学们将收集到 的材料“转移”到手抄报上,辅之以精美的配图,如栩 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图、惟妙惟肖的吴刚伐桂图、妙趣 横生的月兔嘻戏图等,将历史传说同中秋节相关的 不断为人所传唱的诗词颂歌完美结合,并将中秋佳 节的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作比较,让人感受到中秋 习俗在不同时代留下的独一无二的印记,让中秋佳 节“诗意地栖居在手抄报中”。第三阶段是手抄报的 评奖阶段。经过语文组老师的集体评选,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将一、二等奖的手抄报张贴在宣传 栏内,供全校学生共同鉴赏,以弘扬中秋文化。
2. 横向角度一中秋节手抄报文字
最美中秋诗词朗诵与创作活动
为了进一步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加深同学们对中秋节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并弘扬中秋文化的兴 趣,笔者特选取与中秋节相关的古代、现代诗歌为活 动切人点,在同学间组织了一场跨越古今的“中秋颂 歌”——最美中秋诗词活动。活动分为诗歌朗读与 诗歌创作两部分。诗歌朗读活动中,由学生选择自 己喜欢的与中秋相关的古今诗歌进行配乐朗诵。有 的同学挚爱古典文学,选择了苏东坡不朽的诗篇《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但愿人长久》的背景音乐 中,同学们深深地感受到苏子从遥远的千年传来的 祈愿;有的同学偏爱现代诗歌,便选取了诗人艾青的 经典作品《我的思念是圆的》,“谁能将月饼咽下”的 声声倾诉将同学们带人了温情的家中,与家人共赏 那一轮独一无二的皓月。一首首诗歌,将古今相连, 串起了华夏儿女思念故乡、盼望团圆的绵绵情思。
诗歌创作活动由爱好写诗的同学发起并组织进 行。同学们结合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借着中秋节 这一美好的节日抒发感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是 对古代传说的无限向往;“来日中得皇榜上/感怀此 时正苦读”抒发了属于自己这一年龄的独特惆怅; “乌云刚刚散去/并没有星星围绕你/但你说你并不 孤独/不嫉妒/不喧闹”,结合丙申年中秋节的特殊天 气,写出了明月千年的孤寂,也是自己傲然于世的孤 独写照;$现实中的中秋啊/没有伟岸的星月承天/你 们顶着黑夜/粗重的喘气/现实中的中秋啊/没有温柔 的灯烛或摇曳/你们挨着冷清/胆小地欢笑”,写尽了 当代人对中秋节传统文化的漠视及传统佳节在现代 社会处于渐被人遗忘的角落的尴尬。同学们的笔触 虽显稚嫩,却包含着对节日文化的深情及对传统文 化回归的期盼。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
年第3期。
[2] 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北京青年
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
[责编李平]
摩语# 2017年第5期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