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
一、教学部分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期初就要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罗列出来,这样既便于教学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和学期末复习。
2、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备好课又不得不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遇到过,我这里主要就是针对这点来说,我说的上课要有充分的准备,就是指对要上的这个知识点怎么教,学生要掌握什么,学生的已有知识准备情况怎么样,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这节课带来的有可能是要我们花2节甚至3节课的时间来补。而且还不一定有我们需要的效果。
3、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分析自己所带的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家庭状况,目的是了解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究竟需要你从哪个知识点入手辅导他,下多大的功夫和花多少时间来辅导他,(了解家庭状况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家接受家长辅导的情况、效果。)
4、对所教的新知识点,要根据低段学生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要当天复习或者第二天复习,以后逐步延长时间,这种方法非常适合低段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5、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阅,让学生及时改错,老师还要及时检查学生的改错情况。如果我们预计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时宁愿不布置作业。
6、学困生的辅导,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解决,并及时的巩固。可以适当降低要求,树立他们的信心;发挥他们的长处,及时鼓励,从侧面树立信心,从而转移到学习上。
7、发挥团队的力量。学校在各个班级课程的安排上基本是错开在,每个老师的进度也有少许的差异,其实这样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这样上了课的老师可以及时把发现的问题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这样的教研具有实效性、针对性。目的明确,促进教学。
8、以数学建模思想引领学习方式转变。例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遇到的这样的问题例: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同学8只,还剩多少只?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让学生总结出这类性的问题的解决就是用原来的送出去的(用去的)=还剩的。逐步的过度到让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型,就能根据题意,先说出数量关系。然后再来解答。这样到了二年级下期,这道题变成淘气原有18只铅笔,送给2个同学,每人4只,还剩多少只?学生开始学习这样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时,他们就能很快的到中间问题。学生知道本题的数量关系是原有的送出去的=还剩的,原有的数量是18,送出去的确切是多少还不知道,所以要先算送出去多少。其实这样我们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一个过程,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读数学的习惯,要教学生读数学书
2、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别的同学发言时,自己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肢体语言上要有体现,后面的同学发言时,要微微侧身,眼睛目视对方,并思考对方的发言。
3、作业书写的习惯,规范学生作业书写格式。适当练习数字的书写。
4、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打击学生。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用生活中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对比。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比如水桶底,汽车的轮子等。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下一步,就让学生用食指的第一指节来跟身边的事物进行大小比较。然后再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可让学生都用手势比划一下,与此同时,马上出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架。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接着可提出1立方米的正方体里可装进多少个同学?这样,在同学们兴奋惊奇的目光中,完成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如在讲授《按比分配》时,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张某和李某合伙开一间小店。张某出资7万元,李某出资3万元。小店第一个月益利1万元。可是在益利分配时,李某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
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这种性质的实际用途:“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做成了三角板,三角支架,自行车的三角架等。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做成了推拉门,电动门等”,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因此教学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近感的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不同的内容,将会对教学
产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活动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3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特别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我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三”的
生活处处是课堂时候,我把整个练习三当成是一个故事:几个动物一起回家,首先他们得个伴一起回家,每个动物手里拿着一个号码牌,只要这两个号码牌的数字能够凑成10,那这两个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了。回到家之后,发现没有带钥匙,得对钥匙才能开到门,如何才能对钥匙呢,就需要算简单的算式,算对了就是对的钥匙,动物们就可以一起回家了。进到屋里面,玩什么好呢?小猴子提议玩黑白棋,期间猴子问小白兔,白棋有多少个,黑棋有个,黑棋比白棋少多少,白棋比黑棋多多少,可以列出什么样的算式。小猴子和小白兔在下着棋,小熊提议他去买些水果回家招呼客人,于是小熊就去买了P47图1三种水果,大家一起来讨论,可以怎么列出算式呢?等他们正吃着水果呢,发现刚才小猪也出去了,他说他买了9个苹果,放了两个在厨房,放了两个在客厅,让动物们猜一猜他手中袋子里的苹果有多少个,谁能列出算式,谁就可以分去袋子里的苹果。小动物们玩得好开心啊,小蜜蜂提议它们去河边玩捉迷藏,要过一条河,就要跨过每一个石头,每一个石头都是一道算式题,要答对了石头才能让你从它身上踏过去。就这样,整一节课,同学们都非常活跃,他们把自己代入了动物王国这个角当中,再也不会像以往上习题课那么沉闷了,他们在活泼生动的氛围中,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