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学科是初中生美育教学的重要科目,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视野的拓展等方面均有很大作用。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而且需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已经渗透进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切勿忽视社会文化与生活对美术教学的影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集中突出了这方面的内容,他倡导的“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六个解放”时至今日依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在日常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内涵的启发。对于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而言,其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其应用方式也十分广泛。
一、以多彩的生活带动美术教学,用文化的气息渲染美术学科
生活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生活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真实、有效,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同样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目前,初中美术教学内容中逐渐渗透进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美术知识,而这些内容大多较为抽象,教师通过单纯的课堂讲解往往难以使学生形成十分具体的认知。因此,借助生活的手段进行美术教学,能够便捷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如,在讲解八年级美术《纹样设计》时,无论是纹样的题材、彩的搭配形式还是纹样的组织形式,学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直观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要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就能真正理解美学的深
意。如,永定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特建筑形式,是本土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写生、艺术采访、远足等各种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乡土艺术,领略家乡的建筑,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与建筑纹样等艺术特点;同时,气势恢弘的建筑美感能够带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对美学充满向往。
在美术教学中,把生活的艺术与课本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联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材料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它们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学追求,而且饱含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在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文化与生活逐渐融为一体。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中的美,让学生不仅能够发掘生活中的外在美,而且能够感知身边事物的内在美。这种将文化与生活融入美术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晦涩难懂的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而且通过文化的包装让美术课程不再单纯地通过美学教育吸引学生,而是通过文化与美育的共同作用让课程更具深度及内涵。
二、以课堂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目前,我国美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认为美术实践就是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从而达到实践目的。但实践的内涵远不局限于美术创作,生活实践同样需要美术课程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接触很多关于美学的实例,生活处处离不开美,
同时,生活也处处充满着美。以学生的房间布置为例,很多饰品的选择和摆放与美学息息相关,而日常的美术课程中同样并不缺乏此类实例。如,在进行室内装饰品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房间作为参考模板,动手制作一件装饰品布置自己的房间生活处处是课堂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初中美术教育的启发
□邓凌
摘要:陶行知作为我国知名教育学家,其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既是十分现实的,又是十分超前的。陶行知的很多教育学研究理论时至今日仍对我国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陶行知认为,教育与学校、生活、社会都是密不可分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而且要走出学校体验生活,接受社会教育。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社会公共事业的不断完善,初中美术教学变得越来越灵活,学生不仅可以在教材中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而且可以走出学校,接触、体验社会生活,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美学的真谛。由此可见,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当今的美术教学依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以此为中心,探讨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美术教育的启发。
关键词:教育生活化陶行知教育理论初中美术
126
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或宿舍,然后拍照留念并进行分享。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观察讨论,如“这个房间以什么调为主”“这位同学布置的装饰品是由哪些材料制作的”“我们在制作装饰品时需要观察周围环境的哪些因素”等。通过此类引导,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作作品,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美学的生活化实践方法。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中的美,进而在生活中创造美。课程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理解相关的美学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升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将课程中所学的美术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并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美学带来的乐趣。
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生活中处处能够发现美学的影子,教师可通过合理运用这些美学内容,将其作为美术教学的鲜活素材。无论是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还是日常购物的精美包装,抑或是邻里街头的浮雕镌刻,都体现出不同美学文化的应用价值。如何针对不同的场合合理运用美学知识,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形成直观的美学冲击,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美的享受,进而愉悦身心,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这个问题既是美术教学的研究问题,又是美学领域的理论重点。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自主感受美学的真谛,是为未来我国美学领域培养杰出艺术家作出的良好铺垫。
三、树立学生的美术自信,鼓励学生去伪存真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应是“教人求真”。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生理心理有很多微妙的变化。在这个阶段,部分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具有自信心弱、抗压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给予全面的帮助。初中美术教学除了教授学生一些必备的美术常识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这对于易受外界影响的初中生而言,是一件较为困难也较为重要的工作。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术自信心,对于一些“假恶丑”现象要予以坚定的批判。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现象并不罕见,但如何结合美术知识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批判这些现象,是美术课堂拓展延伸的难题之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闽西汉剧中有很多戏剧桥段是针对“假恶丑”现象的批判,同时戏剧服饰和妆容也对“假恶丑”的人物进行了艺术抽象,而对于一些正面人物则是给予了美化。这便于学生在接受美学教育的同时分辨、批判“假恶丑”现象。戏剧本身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其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并不仅仅局限在戏曲中。同样,这种去伪存真的美学教育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对于美学的自信和对于丑恶现象的批判也需要延伸进生活中,而结合目前流行趋势进行教学研究则是一条十分便捷、高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在流行文化中筛选与美术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引导学生接收有益的咨询、感受“真善美”文化,摒弃不
良内容,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在这个帮助学生“求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一些充满正能量的绘画、雕塑、摄影、视频作品,弘扬美学文化。
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净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解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的灵感释放于生活之中
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体系中提到“六大解放”,其内涵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力、行动能力,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自我优化与提升。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往往难以给出一个固定的教学思路,但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寻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件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方法。在初中美术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必为学生指出过于明确的理解方向,应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拓宽思路,在创作过程中释放自身的灵感与创造力,并将这种灵感与创造力带入生活。这样能够让学生从成长初始便养成独具一格的思维方式,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创作,并以自身的学习成果为根本,激发美术教学的生命力。
初中生往往具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创造力,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接触和创造新事物。教师不妨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解放天性、激发灵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动手,努力创造,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品的形式并不固定,可以单纯通过自身的理解和对周围材料的运用点缀生活环境,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平面或立体创作。这对教师的引导水平和自身知识的积累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紧跟学生的步伐,理解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便及时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辅助工作。
结语
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其思想内涵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灵感与启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以此理论为参考,推动美术教学的改革,让初中美术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快乐,从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让初中美术教育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沈中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探究.教师,2017(27).
[2]熊丽娟.探究新时期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美术教育研究,2017(12).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永定区第二中学)
编辑缪健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