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22、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够说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体会到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评价方案设计:
  1、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连一连”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
  2、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故事引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二、问题探究
  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要求
  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
  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要求
  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活动(一):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二):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巩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2、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教学目标
  复习过渡
  1、 对口令
  四 九 ( )十六 六( ) 五十四
  ( )九 六十三 三( ) 二十七
  ( )九八十一 ( )九 四十五
  八( )七十二 ( )九 十八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口诀能够计算哪些算式。
  2、口算:
  9×7= 9×9=
  9×4= 9×()=45
  9×8= ( )×4=36
  9×5= 9×( )=72
  9×6= ( )×9= 63
  指名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提出学习目标:
  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各组自行进行学习、展示。
  1、看图写算式(书p85第2题)
  根据课件演示,写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计算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看图计算,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2、在下面的表里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书p85第3题)
  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挂图上圈出要求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是怎样变化的。如提问:1个9比10少几? 2个9相加,也就是9的2倍,比20少几? 9的3倍、4倍、……呢?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回答好的,要给予表扬。
  小结:可以根据发现的这些有趣的变化规律和积的某些特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3、对号停车(书p86第6题)
  4、在空格里填上每两个数乘得的积,看谁都能填对。(书p87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让一学有困难但写得对的学生在全班说结果,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全班展示
  1、书p86第8题
  (1)让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两棵树相距3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9根长多少厘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2、书p86第9题
  3、书p87第11题
  4、书p87第13、14题
  第14题是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通过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课后如果碰到与9的乘法有关的问题,请你们用今天办法去自行解决好吗?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
  【魔术设计】:师取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牌和一张是中心对称的牌,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如上图),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O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几下,展开扑克牌,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
  (课堂反应:学生非常安静,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做动作。每完成一个动作之后,学生就进入沉思状态,接着就是小声议论。)
  师重复以上活动
  2次后提问:
  (1)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手中的扑克牌图案有什么特点?
  (2)你能说明为什么老师要把抽出的这张牌旋转1800吗?(小组讨论)
  (反思: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2、教师揭示谜底。
  利用“Z+Z”课件游戏演示牌面,请学生一哪张牌旋转
  180O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3、学生通过动手分析上述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
  (1)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
  (2)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因此,老师事先按牌面的多数(少数)指向整理好,把任意抽出的一张扑克牌旋转180O后,就可以马上在一堆扑克牌中出它。
  (反思: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二)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师问: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
  生举例: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2、你能将下列各图分别绕其上的一点旋转180O,使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重合吗?(先让学生思考,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利用 “
  Z+Z”演示其旋转过程。)3
  。有人用“中心对称图形”一词描述上面的这些现象,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学生采取发现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想一想”、“议一议”、 “动一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