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叙事(二)合理安排记叙顺序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
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
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
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练习]
一、写记叙文的时候,如果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就容易把话写乱,弄得思路不清。请你把下边几句话的意思组成一段思路清晰的话。 
1.我现在想,我煮牛奶要特别小心。  记叙文的顺序
2.今天早晨,妈妈告诉我,今天的牛奶归我煮。 
3.过去,牛奶都是妈妈煮的。 
4.妈妈让我今天煮牛奶的时候,我说好。 
5.我从来没有煮过牛奶。 
6.我马上就要第一次煮牛奶了。   
关于叙述的方法: 叙述、倒叙、插叙 
二、按倒叙的方法安排以下材料:
A.李老师原是市三中的教师,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深受师生爱戴。
B.这学期调到我们学校,教毕业班的语文课。她早起晚睡,不辞劳苦,帮助我们进行中考复习。
C.因为过于劳累,她上午在课堂上昏倒了。
D.我们把她送到了医院,才知道这是心脏病发作,需要卧床休息。
E.下午,课堂上的空气十分沉闷,大家为没有老师指导而焦急,也为李老师的病情而担忧。有的同学提出:“李老师是为大家累坏的,我们应该到医院去看她!”有的同学说:“大家去看,影响学习,会使李老师心里更不安!”双方发生了争执。
F.正在这个时候,李老师带着病容,出现在教室门口。
[简析]:如果要写记叙文,这六个材料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呢?像上面那样从头写到尾,一本流水帐,读起来使人感到平板、单调、没有味道。如果把最后一个镜头提上前,一开始事情的结果就已明明白白,读者无需追根究底,也就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在通常的情况下,记叙文一开头就应该尽快地揭开矛盾,使读者马上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拜望。这篇文章从C或E落笔,都是能够勾起读者的悬念的,前者叫人急于想知道李老师病情怎么样,后者叫人欲知这个班的中考复习怎么办。最后李老师的出现,不是说明她的病情不严重,而是说明她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E所包含的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宜在C上展开,而应该从E入手,使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中心矛盾.
这篇文章开头可以先写下午课堂里的气氛,同学们焦急、担忧,无心复习功课。然后,倒叙上午老师昏倒的情景――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接着,就写同学中不同意见的争论,中间插叙老师的过去和上午在医院里的情景。再写同学中争论愈来愈激烈,有的甚至动身要走。就在这个时候,老师出现在教室门口。这样抓住中心矛盾,一环扣一环地安排材料,就使文章的情节既集中紧凑,又曲折动人了。
三、《至爱所在》
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的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肖邦对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③1830年,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④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暴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⑤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
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从记叙的顺序看,③④两段属于(  )叙部分。它主要作用是。
△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
方法提炼:
叙述顺序的辨析,考查的是在总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叙述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要做好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得对材料内容有个总体上的了解,其次对基本概念要准确把握,只要做到这两点就不难了。文章①②两段主要写肖邦在弥留之际表达的遗愿:将心脏带回祖国、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紧接着③④两段交代他的遗愿产生的原因:叙述18年前出国时的情景和他到维也纳后国内出现的起义和自己两次回国的失败。第⑤段写肖邦死后人们按他的遗愿安葬了他,125年后又为他重立了墓碑。从时间先后来看,③④两段叙述的事情在前,①②⑤段叙述的事情在后。因而③④两段是对往事的追忆,当属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全文记叙了肖邦临终前后的情形,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挚爱。因此,无论是倒叙部分,还是插叙部分,爱国主义(或“热爱祖国”)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
三、那一幕感动了我(根据前面六要素训练结果,分别按顺叙、倒叙、插叙排列)
例文参考1                我第一次离家出走
……妈妈终于火了,抬手给了我一巴掌,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一转身跑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