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解读
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版)已正式颁布实行。选班、选课、走班上课将成为高中的常态,将不再分文理班,高考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为适应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对2017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解读学习很有必要。
1.课程性质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2.基本理念
①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③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3.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障;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4.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历史的选择5.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有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性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模块。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
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要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历史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国家课程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提高、整合性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供的,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可作为选修课程的参考,学校可选用、改编和新编。
6.学分与选课
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课,4学分,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建议安排在高一年级。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在修完必修课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升学需求选择修习。历史选修课程是供学校、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教师应指导学生选课,并指导家长帮助学生选课。
7.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是中外历史纲要。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有24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中外重大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叙述,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
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8.选择性必修课程
模块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本课程有六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模块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本课程有六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模块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本课程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本课程有七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9.选修课程
模块一:史学入门。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本课程有七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模块二:史料研读。本课程是对史料进行介绍并加以分析、解读的训练。本课程有七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10.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高中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