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
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 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将知识
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
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基本理念
新旧都是 5 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
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
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
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
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 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 完善标
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
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
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
界定问题, 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
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 ;信息社会责
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
学生的信息素养, 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 帮助学生
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
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
在设计依据上, 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 参考国际
标准突出前瞻性、 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 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有针对
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 6 个模块改为必修、 选择性必修和
选修三类课程共 10 个模块。
具体来说, 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 2 个模块, 分别为数据与计算、 信息系统与
社会,学分由原来的 2 学分改为 3 学分,每学分 18 课时,共 54 课时,以此作为
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 6 个模块,每个模块 2 学分,每学分 18 课时,需
36 课时。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
能力、发展需要选学。其中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作为学
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依据 ;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
设计三个模块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以便更好满足学生升学和个性化发展的
需要。
选修课程包括算法初步和移动应用设计 2 个模块,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业发展、职业选择而开设,并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总体上来看, 新课标课程结构的调整, 不仅促使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更具科学
性、合理性,同时,也进一步顺应我国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与个性化发展,凸显
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我国对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课程内容
旧课程标准的每个知识模块是从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两个方面进行的说明 ;
新课程标准的每个知识模块是从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和学业要求三个方面进行的
说明。内容更加具体和详细。
五、学业质量方面
首次提出用学生学业成就表现来衡量学业质量, 并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
水平作为衡量学业质量的标准,以此来描述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
学业质量水平分为 4 级,每级着重突出学生整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不
同情境中运用以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特征, 同时每级又细分为 4 个等级, 不同水
平间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 学业水
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其中学业质量水平 2 是高
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 而学业质量水平 4 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
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 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及
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教学与评价建议
教学建议上,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
教”的专业路径, 具体从领会学科核心素养、 把握项目学习本质, 重构教学方式,
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4 个维度,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首先,领会学科核心素养, 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能够从提高学
生信息意识、 引导学生亲历计算思维过程、 创设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环境及提升学
生信息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把握项目学习本质, 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 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养成为目标, 在教学中, 依托从整体到阶段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项目中渗透学科
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
再次,重构教学组织形式,凸显学生学习探究性。在师生角定位上,体现
“学主教从”,学生是项目的设计者、实施者和项目成果的推介者,而教师作为
学生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引领者和咨询者。 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尝试—验证—修正”的“试错”过程中,促进思维发展。同时,突出对学生
个性化的指导, 创建网络学习空间, 通过组建互助小组, 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助中
共同提升思维和能力。
最后,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提供丰富课程资源。 教学中教师要将现实空间
和虚拟空间相结合,便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拓宽师生互动交流渠道,同时,围
绕学科核心素养,用“互联网 +”思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资源。
评价建议上,首先,从评价原则上,强调评价对教学的作用、评价对象的全
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评价内容的合理性 ;更多地注重公平公正和过程性评
;其次,评价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从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模块、
从多个维度和问题解决来确定评价内容 ;最后,评价方式上,建议整体采用纸笔
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其中,纸笔测试控制客观题型,适度设置开放性题目 ;
上机测试注重过程性评价,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
()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生命的列车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员水平考试和水平等级性考试都作出了要求, 并对命题建
议从品德教育、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和实用性去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也更能突
出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原则上依据课程标准, 反映社会进步, 同时考虑教学主体—学
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鼓励编写特教材、 校本教材, 倡导电子版等新的教材形式 ;
内容选择上,建议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广泛实用性、联系实际和时代并能凸
显人文精神 ;内容编排上,注重教与学的平衡,增加选做活动、重视作业系统,
同时兼顾图文并茂。
()地方和学校实施建议
关于师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和教育活动, 开展培
训时,建议将重点放在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 从教师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出发,
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培训。
关于基础设施, 从教室和实验室建设上, 要求数量合理,符合日常教学要求。
关于教学资源,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