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后练习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实验小学  王梅珍
课文后练习或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提示了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课后练习设计是教材编写者对课文的精心提炼,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后练习是理顺教学思路的参考,是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的依据,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将课后练习融入教学环节,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也可理清教学脉络,优化备课思路,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
一、        作为教师确定教学思路的参考。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设计师应该考虑课文中作者的思路,并以作者的思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编者在选文时先对课文的文本做了研究,他们研究的侧重点在文本的教和学,而课文后练习正是编者考虑的结晶。为此,教师确定教学思路应该研究练习,研究练习才能更好地与编者对话,把握作者的思路。
如:《石头书》一课课后有一道练习题: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第二课时的教学,以这一练习为抓手,把它视为教学思路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先提出问题:上节课有一个词“刨根问底”没有解决,这节课王老师想让你们通过读书自己来到答案。说完让学生到课文中川川和磊磊提了哪些问题。在指名回答中,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然后在回答过程中把叔叔告诉川川和磊磊的有关石头书上的学问层层展现。石头书厚厚的像一本书,石头书上有字、有画,从石头书可以判断哪座山下埋着煤炭,哪座地下埋着矿石。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刨根问底的意思,以及刨到的学问,真正理解为什么把石头称为石头书。
许多课文后练习中涉及文章结构层次,这些精心编制的练习,往往是整体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提示。例如《军神》课后练习第四题“为什么沃克医生称为军神”,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抓住了这个练习稍加提示,课文的脉络便清楚了。利用这一资源,变课文后练习为读书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提高读书的针对性,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后练习可以启发我们抓住教学的关键,变化教学的程序,调整教学的活动,整体审视则可以考虑课堂的总体教学思路,全局的思考更能产生课堂效果。
二、作为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依据。
课文后练习中,往往将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分解成若干训练重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层次感非常强。这些练习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从课文本身到扩展到其他,既体现了学习一篇课文的大致过程,又反映了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提高语文能力的一般程序。这样,一个练习就起到了感悟语言、领会感情、学习写法等多重作用。如果我们把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融合的话,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教材后的练习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难点突破,有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比如《金子》里有这样一道练习:彼得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你有什么梦想?打算怎样实现这个梦想?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探讨:彼得和其他淘金者有什么不同,他是怎样做的?请学生从课文中寻答案。这样,学生在回顾彼得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懂得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在迁移到你打算怎样实现你的梦想?用以深化明理。一个问题牵动了一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认真的、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实际上,一篇课文课后练习的训练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如《西湖》有这样一道练习:读句子,任选两个带点的词语说话。看上去只是提出练习的要求,但实际上还提示了学习的程序,提示了学习的方法,改变了学生只抄不读的陋习。这一练习让学生有路可循,有法可依,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语言清新、流畅,通篇运用了多句比喻句。而练习4出示的四句话都是课文里的比喻句,需要学生仔细辨别,反复回味并练习仿写的。因此,课后练习4安排了这一练习。我将这四句话渗透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体会、玩味。并仿说,最后达到仿写的目的。这也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
充分利用课文后练习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进而优化备课思路,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我们在审读课文的同时,要认真研究课文后的每一道练习,反复思考每一道练习的作用,思考这些练习与教学如何有机糅合,用心揣摩这些练习与本课重点与难点的关系,进而抓住课文后练习来设计教学环节,这样目标达成的同时也就攻克了重难点。
三、        作为教师组织学生语言实践的抓手。
语文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后练习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
活动。如:《狐假虎威》有这样一道练习:看谁能把加点词语的意思表演出来。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让学生先充分地读书,自己操练,同桌合作,然后上台表演,主要演出两种动物的不同神态。
石头书通常这类练习易被教者忽略。分角演一演,不仅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还要求他们对文本有较强的记忆力和大胆的发挥。于是,我在课文学习快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上分角表演老虎和狐狸的动作。学生积极性很高,手里捧着课本,台词说得也很流利,全无背诵之感。有时还为老虎、狐狸说话时是什么神情争得面红耳赤,着实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物的理解有一定深度。这个把死的课本知识变为活的演出实践的过程就是读书、观看、思考、演练的过程。像这样运用课文后练习“真实刀”的演练,就是在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再如《北大荒的秋天》和《东方之珠》分别有两道语言实践题: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仿照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第八次》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航天飞机》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石榴》品尝一
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段写一段话。这些都是语言实践的好材料。执教者要将这些练习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也可理清教学脉络,优化备课思路,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倍功半
这些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下真正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写话训练等方式,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再现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
四、        作为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