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点评课评课稿
习作点评课评课稿
篇一:作文讲评课_评课稿
作文讲评课评课稿
今天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优美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
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与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强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的独立意识,促使其调动自己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与、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须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能成为一篇上乘之作。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修改作文及自己写作的能力。
总体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实,扶放得当,交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金钥匙”。很值得我学习。
高中语文评课稿
日前,下学校听了孙老师的《雨霖铃》、张老师的《我有一个梦想》和王老师的《再别康桥》这三节课,非常受益,很受启发,也从中看出了执教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是三节异中有同、风采照人的成功课。在这里我只重点谈谈共性的问题。
一、教学亮点。
这三节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点,我仅从以下十方面进行点评。
1、从教态来观:执教者都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像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从情境创设看:这三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各具特,如,张老师的激情创境,孙老师的美图美语创境,王老师的发挥学生自主性创境等,既体现出情景创设手法的多样性,又反映出执教者个性而娴熟的情境创设能力。
3、从学科特点观:三位执教者都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采用多种
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4、从教学目标的确立观:执教者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
5、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观: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
点在三位执教者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如,张老师收集的“原声录音”,王老师的具有唱歌、绘画特长的学生等都成为了可利用资源,体现出课堂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6、从问题设计观: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三节课不难观出,执教者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迁移拓展,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如,张老师的“在和平年代马丁·路德·金为何有如此梦想?出自己喜欢的有气势的段落谈感受”、王老师的“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孙老师的“任选自己喜欢的诗节,谈谈你从中读出的爱、自由与美?”等问题设计,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同时,均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
7、从学生活动看:执教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热情高,学生善倾听,能合作,体现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8、从课堂氛围观: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
9、从学生能力培养观:执教者都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重头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孙老师设计的连缀意象成美文、绘制情景再现图、根据自己的离别感受创作《雨霖铃》等环节,张老师设计的结合自己的理想谈梦想等环节,使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王老师让学生课前预习、查相关资料等环节,关注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10、从预设与生成观:体现了预设严谨、生成合理的特点,如,张、孙老师渐行渐深的问题预设,王老师的针对问题使用比喻句或其他语句、但不可使用口语的细节要求,均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
以上只是对三位执教者成功教学的概略点评。
二、教学建议。
尽管执教者的教学或真水无香,或彩艳丽,但也略有不足之处,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孙老师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非常值得
提倡,希望能就此入行尝试,使之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为实施于课堂教学中。
2、张老师的课堂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但还应注重调控气氛,使课堂氛围再轻松一些,这样更利于目标的达成。
3、王老师的家常课,很朴实,非常有借鉴价值,但也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处理:导语过长,再精炼些;放开手,让学生多思、多动;可合理地利用网络设备,既体现教学的直看性,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
4、注意评价语言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思维调控的作用。
三、一点思索。
新课改强调有效课堂,我们入行研讨课的目的,主要就是要探索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如何使有效性体现于授课的每一环节(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板书的实用性,环节时间安排的合理性等)应是我们今后花气力探究并努力践行的方向。因为只有做到了环节的有效,才能使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相信大家会越走越好。年元月9日,全县初中语文精品课展示活动在旌德二中开展,杨丽华老师承担了授课任务,课题是《答谢中书书》。该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课堂体现了“全员参加、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的特点。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教法灵活,韵味盎然。现综合评价如
下:
一、教材研读透彻
想要让学生陶醉于课堂,教师自己首先要陶醉于文本。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反复阅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对任何课文都要有一个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教学高效的前提。从授课情况来看,杨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很透彻:抓住所教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及“总分总”的结构顺序来赏景悟情,尤其是在“悟情”这一板块中
更是能认真研读教材但又超越教材,引导学生们结合背景及相关的知识积累来全方位、多层面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而不只是停留在景物描写的单一角度上。
正因为教师对文本有了深刻地解读,与作者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也就是教师自己是真正读懂了教材,那么便可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巧妙地化解为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将自己在文本解读时用到的方法和思考思路传授给学生,最终让他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难能可贵
的!
二、目标定位准确
众所周知,“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节课是否高效,首先就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目标定位准确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达到,否则南辕北辙,劳而无功。杨老师本堂课拟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精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这三个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呈现本课的教学任务,目标定位准确,操作性强。
三、板块设计科学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杨老师在执教《答谢中书书》一文时,采用了板块教学,她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读书信,赏图画,品情怀,背诗文”五个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如“读书信”的板块主要是为了读通文章,理解课文内容;“赏图画”的板块主要是品味精美画面,学习写景方法;“品情怀”的板块是为了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诗文”板块是为了积累美词佳句。在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都会为驾驭它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