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说课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 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遨游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妙景。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炼。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 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拂拭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第二课时学习描写 “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味过渡句的作用。
3、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 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遨游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 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 感受双龙洞的神奇、奇妙。
第二课时:
(1) 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 重难点:
(1) 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游记的基本特点)
(2) 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
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
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
2、列提纲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记金华双龙洞
2、指名读词
3、多音字组词(“系”)
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
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
(二)引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妙的溶洞。远的不说,单是我们房山就有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投影图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的金华,去探寻双龙洞的神奇。
(三)理游踪,抓景物:
1、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地点?印象?
2、填表:指名分段朗读,学生用“——”标出所写景物。
3、抓重点词概括景物特点
注意“蟠曲而上”“突兀森郁”“蜿蜒”的理解(手势、换词练习)  地点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物
路、花、溪流
山、洞口
像大会堂
位置、船小、进洞危(wei)险
双龙、石钟乳、石笋
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说课稿2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遨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份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遨游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份,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媚,引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遨游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媚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味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妙。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
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
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
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
可以怎么形容?即将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
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宛然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
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会萃一千或者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
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
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
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
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欣赏。”老师随即接到:“那末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欣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示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神奇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激情,启示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尾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
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不少,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媚,以后有机会去遨游,希翼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