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历习俗古诗谚语的作文500
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清明节来历习俗古诗谚语的作文500 篇1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
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
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来历习俗古诗谚语的作文500 篇2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诗词谚语
    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让我和大家聊一聊清明节的来历、习俗,还有一些有趣的古诗词和谚语。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就是清明节。这个节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起源于祭祖的民俗活动。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奠祖先,以示孝敬之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人们踏青、放风筝、赏花等各种娱乐活动。
    后来,清明节被明朝的太祖朱元璋确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并正式定名为"清明节"。从此,清明节就成为全国性的大型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缅怀先人,重温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等。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把祖坟打扫干净,在坟前上香、焚纸钱供奉先人。有些地方还会在坟前摆上干果、汤圆等食物,祈求新的一年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除了扫墓,踏青赏花、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春天花开正艳,清明时节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而放风筝有祈福的寓意,所以清明节的公园里总能看到成的风筝在空中飞舞,别提有多好看了。
    当然,清明节还有其他有趣的习俗,比如吃青团、喝桂花茶等。不同地区的习俗也有所不同,这就给清明节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清明诗词谚语
关于霜降的古诗
    几千年来,清明节孕育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和谚语。那些流传至今的名句对清明节的内涵和意义有了生动的诠释。比如,著名的《清明》这首古诗就写得太好了:
    "烽火扫穷乡,飞雨拍窗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这首诗描述了战乱年代的悲惨景象,但最后几句写得格外诗意温婉,让人一下子想起了春风拂面、满园春的温馨景致。清明气氛扑面而来。
    再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惦记身"这句俗语,形象地展示了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景象,也映射出人们在这种时候的惆怅心情,为先人扫墓而忐忑不安。
    所以说,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在它身上凝聚了无数的文化底蕴以及情感体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好好传承和弘扬。
    总之,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
对清明节的了解中感受到祖先们的优秀文化精神,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度过一个祥和、有意义的清明佳节!
   
    清明节来历习俗古诗谚语的作文500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
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