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相信未来诗歌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 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
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无纤尘”到“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
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期间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存着。食指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民间诗人,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相信未来》是诗人食指在1968年,在他20岁时候写的,《相信未来》一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诗歌以“蜘蛛网”,“余烟”,“失望的灰烬”等意象开篇,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贫穷,艰难。读者读来都有一种强烈的感触,对当时社会的艰辛困苦的感触。而诗人却在这时用美丽的雪花写下了“相信未来”。这是无言的呼喊,呼唤着人们内心的不屈的信念。
这首诗歌掷地有声,在铿锵、沧桑和力量中描述和预言了一个时代,甚至也预言了他自己的一生,诗中情绪对比非常强烈,由失望到满怀希望,在反复跌宕起伏中演绎出人生的真理,叫人在从凄凉中看到悲壮,在心酸中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信心,有着非比寻常的向上和感人的力量。每当我困窘时,情不自禁就会背出其中的句子,心里顿然有了自信,感受到人生,很悠远,很醇香,很短暂,也很漫长,那种荡漾生命厚度的纯然声音余音绕梁。朗诵着《相信未来》你就会觉着,人活着真的没必要对现实和周围太计较什么,唯有相信未来,唯有热爱生命。享受人生,享受诗歌的美好,假如没有诗歌,在那个年代,在福利院8年的日子,这位叫食指{诗人本名-郭路生}的男子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诗歌一直是在为走失的人点燃火把,诗歌也是一种叫人能生活地更好的宗教,虽然有好多写诗歌的人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朗读这首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