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他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我很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什么是“知言”?就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在文学批评上,即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气”当然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一方面,“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另一方面,知言了,才能养气,修养自己的身心。因此,通过孟子的话语可以得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这个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而且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得到体验。
首先,比如说,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语言来揭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人们是通过知言来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语言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它们互相联系,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二者密不可分。比如说,当代诗人食指所写的《相信未来》,我们通过诗歌富有激情的文字表达,感受到了作者乐观、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心态和情感。在这里读者们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感
情,再被其感染,最后“养气”。因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作家的思想面貌一定会通过语言等形式表现出来,而人们正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来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的。
其次,这个思想也特别强调了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浩然之气”是指精神上的气,是内在的,要以义和道来滋养和充实,而知言就是锻炼识别能力,通过外在的语言形式来辨别邪正。作者们只有充实了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才能在语言文字上表现出自己的品质。正是因为这样,读者们可以通过一部作品来了解一个作家的品行道德,因此也给作家提出了要提高道德修养的必要条件。再以食指所作的《相信未来》为例,食指原名郭路生 ,曾当过知青,后在济宁入伍,退伍后抑郁寡欢,被医院确立为精神分裂。虽然他的人生之路坎坷,但是他从未放弃过生命,即便生病之后,他依旧捡起笔,取名食指,重新踏上诗歌创作之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食指是一个坚强,无所畏惧,坚持的人,正是由于他内心的这种强大,这种高尚的道德修养,才会创作出《相信未来》这种优秀的诗,读者们才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到情感,被其感染。因此,我认为作者的内心强大的程度,决定了作品的成与败,所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这也是孟子在“知言养气”中所体现的之一。
另外,我认为“知言养气”还体现了读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要善于分析言辞,能辨别片面的、过分的、不和正道的和闪烁其词的言辞,并理解其实质。“知”是了解的意思,“知言”就是要了解其言语,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够光停留在理解表面语言的层次,要深入作品的语言,理解语言中作家所体现的是什么。分辨出真正的“精髓”,和真正的“虚假”。虽然“知言养气”是孟子提出的古代文论观点,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在当今更是重要。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就更要了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抛弃那些低俗,低劣的作品,欣赏真正高雅的作品。
孟子认为,“知言”就是“知理”“知义”,因此我认为读者要想做到真正的“知言”,就要正确理解言语和道德的关系。读者可以通过作品的言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要想做到这点,读者自己本身就要在道德上达到一定的标准。所以我认为,读者自身也要注重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养气”,才能有鉴别语言的能力,才能鉴别作品的好坏。比如说,倘若把《相信未来》这样的一篇文章,交给一个中小学生,并且这个读者没有一定生活阅历,没有经受苦难,或者这个读者是一个不容易接受作品思想的人,当他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没有人指点,他就不会被读者所表达的感情所感染,甚至无法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以上就是我赞同孟子“知言养气说”观点的原因。它不仅对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作者提高道德修养来写出好的作品,而且对读者也提出了要求,要求读者提高道德修养,以此来达到具有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虽然产生在遥远的古代,但是他的观点无论是在修身养性方面,还是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一直都很凸显,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相信未来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