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翻译古代诗歌
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严格限制,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
(一)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很常见。
分类教材典例阐释:
名词活用
作动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
作形容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的”。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形容词活
用作名词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绿”。春风又使江南岸的树木变绿了,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家呢?
形容词的
意动用法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名词用
作状语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6.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答案(1)“暗”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显得一片昏暗”。
(2)“镜”原是名词,句中活用为动词,即“照镜子”。
(3)“红”“绿”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变红(变绿)”。
(4)“老”“肥”原是形容词,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变老(变肥)”。
(二)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对话
省略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组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联结词语,这九种意象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平静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漂泊异乡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
7.请指出下面诗句中存在省略现象的地方,并理解诗句含意。
注意省略,添补字词(省动词)。
(1)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尘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答案:(1)(骑着)铁马(迎着)秋风(激战在)大散关。
(2)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尘(似)雨打萍。
(3)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有)两三点雨。
(4)枫林(在)社日(响起)鼓声,鸡午时在茅屋边(啼叫)。
(三)语序倒装
与语意省略相比,倒装(或词语错位)结构更易使人对诗句产生错误理解。在古诗歌阅读中,要重视倒装(或词语错位)现象,积累常见类型,以助于读懂诗句,避免机械理解,产生误读。
古诗常见倒装(或词语错位)类型:
图片
8.还原以下诗句的语序。
(1)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江城子翻译(2)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答案(1)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2)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臂。
(3)几点残星雁横塞,一声长笛人倚楼。
(四)互文见义
概念内涵“互文”指古代诗歌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些词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有助于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基本特征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帖”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形式分类
1.同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交错、渗透、
补充。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2.邻句互文。就是对(下)句中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 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应理解为: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理解方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在语意上真正弄懂其原意。互文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总结:如果“甲A乙B”可以互换为“甲B乙A”,那么“甲AB乙AB,即甲乙皆AB”。
9.下列诗句中存在互文现象,请准确理解诗句含意。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4)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