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
准确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思;“左顾右盼”是“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将句子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例如:……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实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解析:有学生翻译为“他有文采且才气横溢,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不“通句意”,就生拉硬扯地翻译,深层原因是不懂“左顾右盼”之法。我们根据上文的“时于其闲属文”,可以判断出“文”指的是“文章”,而“才气奇横”就指的是文章方面的特点。
第二步,查标志,识句式
“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行恰当的转换。“识句式”的重要方法是查标志。如,
固定句式的标志词,“奈……何”表示疑问;“孰……与”表示两者比较,哪一个更怎么样;“何……为”表示反问等。特殊句式标志,“……者,……也”表示判断,“……为……所”表示被动,“……唯……是”表示宾语前置等。
例如: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解析: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而且要抓住其中的得分点。本句的得分点是“幸”(皇帝到某处)、“甚见亲信”(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
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去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第三步,明察活用,补省略
词类活用、省略成分的发现,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理顺句子的结构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
是文言文的主要成分,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语充当,当考生发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时,就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以闻”这里面两个名词“使”连用,就可以确定第一个为动词,翻译为“派遣”。
例如: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解析:这里“与坐谈”很显然通过理顺句子结构,就可发现省略了“其”,翻译为“邹忌”。
阴兴第四步,圈点关键,细对译
“关键”指文言文句子的关键词,一句当中也就两三个词语,它对表达句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能是动词谓语,也可能是谓语的修饰语(副词、形容词)。这类词语,或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或是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这些都是翻译的关键点,也往往是得分点。因此,动笔翻译前,要把这些关键词语圈点出来,仔细对照翻译。
例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解析:翻译的时候,应该圈出“炎”,“炎”通“焰”。
第五步,合理推断,破疑难
翻译的过程当中,还可能会遇到较生疏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含有比喻义的词、涉及古代礼俗的词等,则需要我们根据语境(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关系、所写事件的前因后果、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或相关的知识积累(词汇、语法、修辞、礼俗等),进行合理推断,破解这些翻译中的难点。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解析:如果把借代直译出来,往往让人感到不易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指代的人或物。在这个句子里的“肉食者”就应该翻译为“做官的人”。所以整句话翻译为:做官的人见识浅薄,不能做长远打算。
【典型例题】(山东高考)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大家惟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
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稍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