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白石出
唐代 / 王维
古诗原文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古诗翻译
溪水流过磷露的白石,天气变冷,红叶稀疏。
山路上没有下雨,但翠绿的山浓浓的,似乎湿了人的衣服。
古诗解释王维 送别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红叶:秋天,枫树、枫树、黄栌等树木的叶子变红,统称红叶。
元:原,本来。
“空翠”句:形容山中翠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空翠:指山间青的潮湿的雾气。
古诗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只能判断写于初冬时节,是为了远足的感觉而写的。
古诗赏析
这首诗用诗人在山里徒步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山里的景。
“荆溪白石出”主要写山中溪水。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
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天寒红叶稀”主要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背景上,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的遐想呢。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的水分,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
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张旭的《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是实写,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山另一种美的境界;王维这首《山中》的“湿衣”却是幻觉和错觉,抒写了浓翠的山给人的诗意感受。同样写山中景物,同样写到了沾衣,却同工异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
这由溪水、白石、红叶、山径和无边的浓绿构成的山间冬景,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充满诗情画意,没有一丝苍凉。全诗意境空灵梦幻,文笔由一般到特殊,达到新颖别致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古诗介绍
王维 :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王维的名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王维《终南别业》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画》
远看山有,近听水无声。 王维《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自唐代王维的《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少年行四首》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王维《酬张少府》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