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语文是一门范围很广的学科,学好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怎样做到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回归生活,学习语文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应该接轨,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1.在学习中学会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差距,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全面、不具体;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的。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扩大视野,对深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将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封建社会的传统,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去社区采访一些老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还能深刻理解课文中妈妈给缠足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样做不但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在学习中学会演说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完《陶校长的演讲》后,可组织学生在班级里进行简单的5分钟演讲比赛。这样做不仅是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含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展示自我才华,达到锻炼胆量的目的。因为很新鲜,大伙的参与热情很高,比直接背诵强多了。
再如:学习《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课文后,把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抽象的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哪个不喜欢呢?学会生活
二、学习语文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语文。具备一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生活中学到许多知识。
1.用眼睛发现校园里的生活
校园生活五彩斑斓,充满情趣。每天发生的事情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素材。例如:班上一名同学拾到二十元钱主动交给老师;有同学雨天主动把雨伞让给其他小同学等等,教师都可以利用晨读的机会让学生去说、去讲。
2.走进社区,发现生活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天上演一场场喜怒哀乐的话剧,它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开辟了的新天地,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利用星期天让学生走上街头用眼睛去发现一些广告词里的错别字,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如味精广告:“菊花味精,肴肴领鲜”,蚊香广告:“默默无蚊”等等,这样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校园生活有语文,社区生活有语文。把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优化了语文的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情趣化、生活化,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双丰收。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