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
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
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
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观潮说课稿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
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