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元宵节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之中国传统节日
the lantern festival
  年级:1111121
学号:04
姓名:张晓鹏
专业:对外汉语
指导老师:张永明 元  宵  节
  二零一二年六月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之话说元宵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度,她辉煌的文化,悠久的传统使其经历了几千年的时空变迁依然熠熠生辉。传统节日是社会生活的积淀,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下面我来介绍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元宵节。
  ㈠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或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海南美食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㈡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㈢元宵节的习俗
①张灯结彩
②猜灯谜
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③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④踩高跷
⑤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⑥划旱船
济宁学院是几本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
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牛油果的英文
⑥吃元宵
骈体 “元宵”作为元宵节应节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下文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⑦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⑨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
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⑾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⑿偷菜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
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㈣元宵节之必备美食——话说“元宵”
上文已经提及,“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项庆祝节日的活动形式。下面我们就细细“品一品”——元宵。“元宵”作为应节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
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说到元宵的制作,有必要强调一下,其实“元宵”、“汤团”是两回事。可以说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渊源所致。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现如今,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正在追求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完美结合。
㈤元宵节在中国
既然是一个全民性的传统节日,那么元宵节在全国各地的庆祝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此我也做了个简单的调查,下面让我带大家一起感受几个地区颇具特的过法吧!
一句话说透人生 【北京】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
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以阜阳为典型,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的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的阜阳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山东省】
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
【河南省】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意思
襄城县元宵节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即称为“走百病”。
【浙江省】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