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
今年的6月7日,1193万名学生迎来了高考,如往常一样,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依然备受瞩目,那对于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有哪些解析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
今年语文高考作文题为“跨越,再跨越”,材料以“双奧之城”北京为背景,展现北京从2008年到2022年的发展变化。
更多资料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2021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全国甲卷:
可为与有为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在内卷和躺平的喧嚣之下,“可为与有为”的主题别有一番意味。这是一道传统的材料作文,对读者和文体没有限制,而且这些材料也是考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件、歌曲、作品、烈士、榜样。很多考生看到考题与材料后,或许露出了会心一笑,语文老师也不会如去年一般心头一颤,看来大家都是有准备的。
这两年在语文教学中开始流行大概念,譬如:青春、责任、家国情怀等等。大概念教学能否落到实处,高考作文是一个块巨大的试金石。如果将平时练就的本领来扣住“可为”“有为”的关键,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打动阅卷者,自然可以赢得高分。
但毫无疑问,今年的阅卷者必须下大力气甄别出宿构与套作,区分出真思想与伪命题。“可为”之“可”落在何处?“有为”之“有”是相对于何者之“无”?“可为”与“有为”有什么关联?如何通过逻辑或者鲜活的实证来阐明?这些都是考生要认真思虑的。
看过《觉醒年代》的考生们有福了,思考过《觉醒年代》,并将之与时下和未来比照的考生们在考场上真的大有可为了。
全国乙卷:
对理想的追求
管然荣(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乙卷作文题命题肌理清晰,定位明确,以引言的方式从目标、意义、价值、基础、方法、路径等方面简明而又系统地揭示了“理想追求”这个话题的思考角度,及其知与行的关系,既有观点又有方法,内涵相当丰富,堪称精湛的人生格言。
该题融合三类“言说”情境,完成典型任务,思维含量高。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该题让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学科认知三类情境更为融合。这得益于“理想追求”这个话题的选择,考生能够在三个情境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驱动了考生在这些方面深层次的、立体的思考。
该题的导语以比喻介入,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考生多重的思维效应:首先对概念的众多抽象话题作了形象解读,降低了理解难度;其次巧借比喻整合了众多发散方向和命题要素,既使题目浑然一体,又让命题语言干净,交代清晰,落点明确;利于考生审题立意,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
全国新高考I卷:
体育之效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在2019年全国卷考完劳动主题之后,恐怕很多人在猜,什么时候考体育?现在靴子落地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觉醒”总是从认识自身开始,先是物理和生理的,然后延及精神。考生阅读的这一段具有辨证意味的材料时,思考当然不能仅仅限于体育。不过,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完全离开体育。
材料作文的核心要求是“结合”,如果连材料的基本都不谈及,文章则无立足之处。材料作文的出彩之处在于“启示”,如果没有从体育发展生发出来的思想提升,则难以取得高分,不能脱颖而出。因此,考生如果懂得结合自身体验,并将之置于更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作文的亮点并不难。
阅卷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处理泛泛之论,猜想有很多考生会将材料之中的辨证思想翻来覆去地颠倒重复。
全国新高考Ⅱ卷:
描红“人”字
褚树荣(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读漫画写作文,这种考题,已经屡见不鲜。一般是把握漫画的寓意,引申出一个观点,作文就是借题发挥,对这个观点的论证。但是,今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作文,写作的空间更大。
请看题目的提示: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首先要整体把握漫画内容和寓意。漫画共有4幅图,是对两个问题的回答:一是人的成长过程要注意什么?那就是“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这既是书法之道,又是为人之道。二是人是如何成长的?人的成长犹如书法的历练,也是需要“描红”的:好的标榜、范式、规矩,指引着我们成长;人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向好的榜样学习、模仿,不逾规矩。只抓住前三幅画面写去,也可以成文,甚至可以得高分,但严格来说,不算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其次是“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根据这条提示,考生应该有三类作文可写:一是写文艺短评,譬如说鉴赏评价漫画的表现之妙:把为人之道和书法之道巧妙地结合起来。二是写通常的论述文,即开头的引申观点,借题发挥。三是描述一个故事,表现内敛、中正、规矩而有实力的人生。
估计考生大多数会选择写论述文,观漫画,悟人生:为人要有锋芒,但要“藏而不露”;要“不偏
不倚”,执两用中;要积蓄实力,“缓缓出头”,不急于求成云云。我所希望的是,阅卷者不要因为少数考生写了文艺短评或者虚构叙事,便视作偏题,其实这样的作文,恰恰是文体创新所在。
北京卷:
“论生逢其时”或“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管然荣(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论生逢其时”题目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当代青年从自身出发,聚焦当下特定时代,引导青年学子思考个人在特定时代下应当如何走好人生路,引导青年在不同的人生态度与道路选择的比较中,将个人与时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国联系起来思考、选择,这对当代青年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都有重要引导作用。
该题兼顾新旧高考,平稳过渡衔接。命题形式与其近几年议论文“材料+命题”型保持一致。在命题意旨上,与其一贯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注重培植家国情怀,注重将个人与时代、社会、家国联系起来思考。试题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限制性是显性的,文体明确要求写议
论文,不能写成其他文体;“论生逢其时” 则又限制了题材内容,而“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这一提示语,又暗示考生需要紧扣住个人的人生道路与特定时代的关系进行思考。
开放性也是明白的,一是立意开放,就个人与时代、个人的时代选择、个人如何在时代与家国中体现人生价值来看,每位考生具体情况各不相同,都可以谈出个性化见解;二是思维开放,个人与时代是多维关系,既利于考生的个性化思考,又有利于辩证思维的呈现。这是一道贴合考生,贴合时代,让考生有话说,能检测出考生语文素养的好题。
“这,才是成熟的模样”延续了京卷近几年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时代的命题风格,引导考生关注自身成长,尤其是青春生命的内在成长。草木鸟兽作为自然界中人类以外其他生物的代表,它们生命的成长和成熟更多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变化,而人类的成熟除了表现为身体的长成以外,更有内在的“潜滋暗长”。考生稍加思辨后不难发现,材料中“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只是一个起导入参照作用的比喻性引子,考生要由此生发联想出去,才能构思成文。
在审题时,考生应关注“但”“却不”这两处转折词,该题真正引起考生思考审视的,是内在精神层面的成熟——具体可以表现为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意志品质的养成,个人与国家乃至
世界如何定位的认知……
题目中“成熟的模样”这一偏正短语的中心词是“模样”,“成熟”是笼统的修饰,需要转换为千姿百态的“成熟样貌”;因此,考生不能把“成熟的模样”简单等同于“成熟”来写,要还“抽象的成熟”以充满细节的灵动的过程。故事要展现出成熟如何得来的鲜活生动的姿态、神态、风貌。
题目中的“这”应体现文章主人公由青涩、懵懂、稚嫩到成熟的关键转折,这也是考生在作文中要精心构思、精细描写、精致呈现的中心事件。
上海卷:
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2021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沈国全(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这个材料的关键词是“时间”“事物的价值”“认识”。逻辑思辨的空间便是在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展开。而且原材料用了一个“才能”的关联词,呈现为一种必要条件。而实际上,首先“事物的价值”本身就值得追问,事物有无终极价值,这个价值由谁认定,特别是用在时间的维度上,将来、后来的价值认定能否改变或者等同于先前、从前的价值判断?
其次是“时间的沉淀”,这涉及到到认识价值的方式。基于价值的恒定,“时间”可能会改变或优化我们认识事物价值的能力、方法、途径,而且这种认识本身也有可能逐渐丰富、结构化,让我们认识或认识到事物的价值具备可能。价值的“时间性”到底怎么看待?再次,“认识”是一种主观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否再次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