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孙权劝学  》 
预计课时
二课时
课型
新授
执笔
审 核
 
时间:2012  
星 期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积累文言字词。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揣摩任务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故事内涵,汲取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重点:1.熟读成诵,揣摩人物形象。
2.理解故事内涵,汲取有益启示。
难点:理解故事内涵,汲取有益启示。
学情预设
学情分析
思维有待激活
学法设计
体验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指点迷津
利用想像的形式去研读课文
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学设计
教学设计
资料整理
孙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②?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③?悠悠④。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东南战未休⑥。天下英雄谁敌手⑦?曹刘⑧。生子当如孙仲谋⑨。[1
吕蒙
 鲁肃:吕子明(吕蒙字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鲁肃:吾谓大弟(吕蒙)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孙权: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
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孙权:子明(吕蒙字)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周瑜字),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字)。——《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三国志·吴书九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永康)人。东汉建宁五年(172 年)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舒人周瑜为居巢(今巢湖)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3000 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领部属百余人随周瑜到江南投奔孙权。孙权甚喜,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20 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惧曹军势力,是降是和,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鲁肃私下劝孙权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谋得一官半职,你若投降可就没有安身之地了。”孙权醒悟,决心抗曹。接着鲁肃与周瑜又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资料链接
1、自己查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在下面。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记录在下面(可从该书的作者、写书目的、价值、内容或世人对该书的评价来整理归纳)。
《资治通鉴》:                                                     
                                                                   
3、司马光:                                                           
4、《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试着把它们出来,并说说看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资治通鉴》的成语。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组长签字:
(一)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提示: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检:A,好  B,还需练习】 
(二)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孙权劝学练习题
(三)走进课文
 1、本文选自       ,它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        家、       家。
3、四书五经是指:                                           
4、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但当涉猎(   )           (4)见往事耳(   )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6)自以为大有所益(   )
(7)及鲁肃过浔阳(   )(   )    (8)蒙乃始就学(   )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5、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四)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                ,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                          。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          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语文早班车
一、课前引导  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理论)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课堂对话  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板块一:首先要 读准,即要读得正确。 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板块二,读通,即要读得明白。
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解决不了的请你写在黑板上去
屏显检测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的阿蒙又怎样?
板块三,读好,即要读出情味。
 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小组展示
(1) 看这句话:(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 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 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 “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  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 理解主旨    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 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六 作业  我们平日老师也让我们多读书,可我们总是以作业繁多为借口推辞,假如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三、课后精练  拓展提高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                就学:
    惧:                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
   (3)学何所至矣?译文:
 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
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白话]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五)教学反思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