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
《永生的眼睛》
教师姓名
连秀霞
学校名称
泉州市泉港区益海实验小学
学科
语文
学段
四年段
内容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章重点刻画了两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可爱、才华横溢的温迪。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心,让人尊敬、怀念。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已经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因受年龄所限,学生对器官移植非常陌生,对其意义更是不理解,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另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中“永生”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的人物形象。
(2)激发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义。
教学策略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只有提炼出课文的一条主线,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保证学生阅读、对话的时间与空间。
在教学时,我抓住“天壤之别”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这是本课由整体感知到细读文本的一个关节点。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比较琳达与父亲;琳达与温迪;琳达前后对待对待器官捐赠态度的天壤之别。使这条主线贯穿于整篇文章当中,抓住了这一“发”就能牵动全身。如此设计,简单而效,真可谓事半功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铺垫情感。
1、复习词语:
2、复习内容: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说一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吗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一)比较琳达与父亲对待捐赠的态度。
1、学生自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动笔画出分别体现琳达和父亲态度的词语。
2、交流体会,理解句子。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3、体会人物形象。
4、指导朗读。
二 比较琳达与温迪对待捐赠的态度。
1、温迪对待捐赠的态度。
永生的眼睛2、师生分角读,体会人物形象。
3、体会父亲的话对温迪的影响。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获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三)比较琳达对待捐赠的态度前后的变化。
(四)读信,谈体会。
三、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谈话交流:同学们,琳达、温迪、父亲、母亲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他们想到是他人。在我们周围也有这样的人。
(1)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英国的戴安娜王妃不幸车祸身亡。在弥留之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
(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22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4)躺在病床上的女孩叫王聪聪,是东营市一中高一的学生。去年,她患了白血病,她躺在病床上一边跟病魔顽强地斗争,一边让她的父亲在角膜捐赠申请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小结。琳达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母亲父亲、女儿虽然永远离开这个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她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他们的眼睛和爱得到了永生。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
四、扩展练习,延伸情感。
1、选择你最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感读。
 2小练笔: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它写下来。
(一)导入课文,铺垫情感。
“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温迪)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内容”
(二)、心灵体验,深化情感。
在教学时,我说“:通过学习,我们还了解到。父亲、琳达、女儿温迪,他们一家三代人对捐赠角膜这件事情刚开始的态度一样吗(不一样)这种认识上的不一样,或者截然相反的认识,用我们本课的一个词就叫——天壤之别。”
1比较琳达与父亲对待捐赠的态度。
a学生自读课文的1-4自然段。用~~线画出琳达的表现,用——线画出父亲的表现。
b交流体会,理解句子。
(三)、课外拓展,延伸情感。
a链接相关资料。
1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戴安娜王妃不幸车祸身亡,在弥留之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
b 小结:据卫生部统计, 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 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匮乏, 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左右的角膜移植手术, 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四)扩展练习,延伸情感。
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它写下来。
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画出句子。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学生观看视频,谈感受。
1.学生课堂小练笔。
2.集体交流。
1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诗歌,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2通过抓住关键词琳达的“哭喊”,父亲的“平静”,引导学生朗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思考,使学生体会人物形象。体会父亲的大爱。
3这一环节,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互换。文中父亲、温迪的无私情怀如涓涓细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4通过课堂小练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永生”的含义:这活的纪念,不仅仅是眼睛的永生,更是他们这种乐于奉献,帮助他人的精神的永生。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平静)父亲            温迪(骄傲)
                                琳达
(哭喊)
                              爱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