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_中秋节的历史起源
第1篇:中秋节的历史_中秋节的历史起源
引导语:历史上的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你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历史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赏月
赏月在汉代以后就成一种高雅的风俗,赏月咏月的诗赋,累见篇牍。到唐代,赏月活动约定俗成在八月十五夜进行。中唐时期福建进士欧阳詹的《玩月诗序》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
此中,说出中秋赏月之妙与风俗形成的来由。到了宋代,八月十五才定为中秋节。《梦梁录》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如果要把这千年来的历史读懂的话,不妨把这千年岁月当做一条长河,中秋的传统是一艘木船,而茶,则是船上的帆,两者相伴,驶过了遥远的历史。
中秋品茗
有中秋节的历史,就是有饮茶的历史。
自唐朝开始,就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宋朝,又以福建建瓯一带的北苑龙凤团茶作为贡茶。极品的团茶,“其饼绝精,价值金二两”。团茶也被称作“月团”,中秋之夜,团茶代表着团圆,赏月饮团茶更是天造之合。
古时的团茶,有繁琐的程序,经过炙、捣、碾、筛,然后在釜中煎煮而成。想来中秋月圆之夜,等待着,成为一种风景。
自明太祖罢贡团茶后,茶叶主要以散茶为主,品饮也成了现在的冲泡法。明月没有变,茶事多有流转。当年作为贡品的团茶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中秋节的历史渊源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边吃月饼边赏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来告诉你吧!
中秋节*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
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中秋节的历史故事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历史故事,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以下一种解释。
有的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寸草不生。后来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力大无穷,运足神力把9个太阳*了下来。
后来,后羿娶了一个名为嫦娥的女人。后羿除了教徒弟和狩猎外,终日与妻子同在。人人都羡慕这对恩爱的夫妻。春节灯谜
有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便向皇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据说,服下*,就能升仙。
后羿让嫦娥保管那包*,但不巧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让后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外去打猎,蓬蒙假装生病没去。待后羿走后不久,篷蒙手持宝剑闯入后院,逼嫦娥交出不死*。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篷蒙的对手,就拿出不死*一口吞了下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傍晚,待后羿知道所发生的事时,想杀了蓬蒙时,可小人“小人”早已逃之夭夭了。忽然,他看见月亮上面有一个影子,他就跟,可是他怎么也跟不到那个影子,因为他前进三步,影子也跟着他前进三步。
后来后羿就放弃了,回到家,由于牵挂妻子,就在嫦娥平时最爱的花园那里点香、供水果等。
后来百姓知道这件事以后,就也学点香、供水果等后来就发展到了吃月饼。希望嫦娥能保佑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秋节的历史故事
传说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传说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
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传说三:玉兔捣*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秋节吃月饼的历史
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因它正处孟秋、仲秋、季秋三秋之正中,故称中秋节,也称仲秋节。中秋节是全年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也是*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中秋节吃月饼的历史,欢迎阅读!
中秋节本源于古人“秋报”、“拜月”的习俗,在民间却将它的由来取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这一天,民间最普遍、最盛行的习俗莫过于祭月、赏月、吃月饼。
月饼也叫胡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中秋节吃月饼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食物,为饼食加入辅料,出现了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不过,这胡饼与月还没有联系起来,民间自然没有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传最早还是在唐代,唐太宗在贞观四年时,征讨突厥得胜并生擒其头领,八月十五凯旋回京。为庆贺胜利,京城长安通宵狂欢。当时有个经商的吐蕃人向唐太宗献饼祝捷。李世民接过华丽的礼盒,拿出胡饼笑指天上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之把胡饼分给臣食之,这胡饼就是后来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