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风征文五篇] 廉洁如家风征文
             
              清廉家风征文五篇 清廉家风征文五篇
【篇一】 小时候,家就是温馨的港湾,是父亲早出晚归的背影,是母亲精心烹制的饭香。
    我的爸爸是一名小学校长,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把单位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学校、教师、学生身上,用到美化校园、增添教学设备上,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为了节省资金,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多次外出考察他都没有参加。外面有人请客,他从不应酬。学生转学送礼,他每次都是婉言谢绝。记得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有位教师看到他每天早上在寒风中巡视校园,便悄悄给他买了一件羽绒背心,他非常感动,但衣服说什么也不肯收,他对青年教师说:“你的心意我领了,只要你努力工作,比送我什么都珍贵。” 作为一名校长,他不知什么是名牌,不认识鲍鱼鱼翅,很少出去旅游。但我从没有听过他的抱怨,他也没炫耀过自己的付出。内退以后,他主动当起了校外防溺水巡查员,每天去水库查看是否有学生下水游泳,以防意外发生。夏日炎炎,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几回也从无怨言。他没把自己上升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道德高度,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去做。
    爸爸曾给我讲过很多廉政方面的典籍故事,因此我知道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两袖清风的于谦、直言死谏的海瑞···但是,真正教会我为人处世原则的,是爸爸,他在教育系统40余年兢兢业业、坚守原则的一线工作经历是我一直以来工作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清正廉洁的故事    在我新入职时,爸爸就告诫我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经常说,无论是为“公家”,还是为自己的“小家”,都需要时刻把“廉洁”二字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做到守廉抱朴,让单位领导放心,让家人引以为荣。从我迈出校门到如今工作已有十年,爸爸的言传身教我时刻不敢忘记,它就像一盏明灯,一个路标,在人生道路上指引着我以扎实可靠的作风,走稳走好每一步。
    现在,我和爱人双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教育我们要恪尽职守,廉洁自律,忠诚担当。我们传承家风,牢记家训,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现在的我们也在无声地教育感染着我们的孩子,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和性情。我的女儿今年只有四周岁,她最喜欢的就是五星红旗和党徽,“别人的东西我不要”是她口中常常念的儿歌,“遵纪心中有戒尺,清廉守底线”《共产党员言行歌》唱起来有板有眼。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着孩子,感染着孩子,因为我们坚信只有健康、清廉的家风世代相传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确立人生的座标。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优则作风优,家风正则党风正,家风纯则政风纯,家风清则社风清!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传承清廉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的正风正气发扬光大,让清廉家风世代相传!
【篇二】 古人云:“树清廉家风,立崇廉家规。”家风和家规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美好思想品德。如果少了家风或家规,就好比一艘船少了船浆,一颗珍珠失去了光泽…… 父母经常教导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乐于助人”便列入我家的家规,我也渐渐养成“帮助别人,从小事做起”的习惯。然而,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人,因怕麻烦,随手乱扔垃圾,给清洁工造成负担;
某些人,明明看到老人摔倒,却袖手旁观……这些人,是真的不懂得助人为乐吗? 孔子曾说过:“民无信而不立!”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当然,讲诚信也是我家的家规之一。曾子为了教自己的孩子讲诚信,竟杀了自己家的猪;
华盛顿小时候不慎砍到了一棵父亲很喜爱的樱桃树,但他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北宋词人晏殊,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在参加考试时,发现考题是自己以前做过的,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你们看,古人都能讲诚信,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记得小时候,我因不注意弄坏了爸爸的“宝贝”—陶瓷工艺品,爸爸发现后,连忙我问:“是不是你弄坏了我的东西?”我连忙装糊涂:“我刚刚明明在做功课呀。”爸爸无奈了,只好去收拾地上被弄坏的陶瓷片。我突然感到很不安,像有一块石头浮在空中,没有办法放下来。在一段时间的思考下,我觉得应该说出实话。见爸爸来了,连忙拉住他的衣角,红着脸说:“爸爸,对不起,是我弄坏了你的东西。”爸爸低下头,说:“没事,你能承认错误就好了,要知道,说谎话的孩子会变成丑八怪哦!”我不禁被爸爸逗乐了,从此,诚信的种子便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优良的家风和家规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传家宝”。可以说,一个家庭是一面折射镜,它能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祖国的真实面貌!朋友们,让我们举起双手,同驻美好家庭!
【篇三】 中国,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名字;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种语言,五十六种习俗,可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家风——廉洁。
    廉洁,就是不贪污腐化,不损公肥私,不奢侈浪费,不贪赃枉法。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翻开漫漫历史长卷,我们不难看到:凡是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人,总会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如唐朝的魏征,刚正清廉,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清朝的郑,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这件事也说明,其实廉洁离我们并不远。也有许多同学会说:“廉洁不是干部、大人的事。跟我们小学生能有什么关系?”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经受什么样的文化熏陶,对其人生道路影响巨大。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廉洁就是诚实守信等一些小事。
    记得有一次,我去商店里买了两块钱的水,我给了商店老板五块钱,而他却了我四块钱。
可能是因为当时人多没看清,所以才会多了我一块钱。可却因为这一块钱,让我心里纠结不已。我想把这一块钱占为己有,可我又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应该把一块钱还给老板才对。这时,我的心里好像出现了两个小人,一个说:“没事,就一块钱嘛,自己拿着吧,又不会有人知道。”另一个说:“一块钱虽然不多,但这是关乎着诚信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的道德品质。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把这一块钱还回去。不能为了这一块钱而毁掉了诚信。”对于这件事,我心里一直很纠结,到底是还还是不还。我思量了许久,决定不管怎样都不能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最后,我把钱还给了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