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县省市级以上重要表彰的廉洁人物故事
清嘉庆四年(1799年),名噪远近的温鹏翀,诞生在石城县高田镇一处青山环抱的山村之中。温鹏翀家境贫困,其父温渭芳十三岁时就外出拜师从商,挣钱养家。温渭芳在外历经坎坷,秉承了客家人诚信仗义、助人为乐、公正无私的优良品质,受到了商界同道的信任,名声极佳。温渭芳成家之后,生有四个儿子,温鹏翀是最小的儿子。然而就在温鹏翀周岁之时,其母不幸逝死,父亲又常年在外做生意,幼小的鹏翀由其兄长和叔伯照顾。温鹏翀的父亲因为迫于生计,没能多读书,但受祖上崇文重教思想的影响,他十分敬重读书之人,也十分注重儿子们的培养,温鹏翀五岁时就被送进了温氏族间办的私塾中读书,接受启蒙教育。温鹏翀的第三十一世祖先曾经是客家教育中的名人,他就是客家私人办学第一人温革。温革于宋宝元间(1039年),尽捐家资,在石城堂下村建书楼、办义学,广招赣、闽、粤等周边区域内的客家子弟入校读书,培养了大批人才而名震朝野。宋代太学直讲李觏为其撰写了“书楼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其题字“雅儒堂”,宋仁宗皇帝亲自召见温革,并敕封其为“大儒”,赐为“进士”。温革的办学义举载入了《大明一统志》、《江西通史》、《赣州府志》、《石城县志》中,并被后人誉为“客家私人办学的第一人”。
温鹏翀自小就十分崇拜自己的先祖温革,并立志发奋读书,将来更好地为国、为民效力。正当温鹏翀充满着许多美好向往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在做生意的毫州患病,温鹏翀的大哥、二哥赶到毫州之时,其父已经奄奄一息。其父拉着长子、次子的手留下遗言:“尔母早卒,吾不再娶继母尔,尔弟虽幼,质均可造,吾在吾造之,不在尔与兄造之,至贫不能存亦必造之。”说完逝于毫州。兄弟俩遵照父亲遗命,尽心让鹏翀读书,以求科举功名。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客家精神之一。温鹏翀自幼聪慧过人,勤学苦读,文才敏捷,被誉为神童。他不负众望,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参加县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年仅19岁。然后被直接选拔到当时江西省最好的高等学校南昌豫章书院读书。清道光五年(1825年),鹏翀在豫章书院毕业参加省会试,中举人。翌年进京会试考中进士,特授林文郎,时年26岁。越年,朝廷授予他广西同考试官,清道光十七年奉旨赴广西梧州府任藤县知县。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客家人有一种独具特质的精神,如“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尊祖敬宗、敬老;勤俭治家、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团结协作;乐善好施、英勇刚毅;公正无私、善良正直。”清正廉洁的故事
温鹏翀秉承了客家人的优良传统,成为了一名忧国为民、勤劳务实、公正无私、清廉爱民的父母官,深受百姓的拥戴。藤县位于广西梧州,地处浔江河畔,鹏翀在这里任知县五载,为藤县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
首先,他在藤县树起了清廉的旗帜。温鹏翀为官的时代,正是清皇朝内忧外患的时代,官场钱权交易盛行,百姓负担沉重。温鹏翀传承了石城客家温氏“为人必诚、为官必忠,为亲必孝,为子必肖”的祖训,清正廉洁,体恤贫民。他一上任,拒收部属及地方绅士们的见面礼金,并立即颁布了《清廉要约》,约束自己和部属“不收分外之钱物、不扰民欺民”。并以身作则,一举扭转了藤县的社会风气。无论是地方绅士,还是贫民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其次,他在藤县树起了“崇文重教”的旗帜。重视教育是客家人的重要思想理念,也是石城客家温氏的优良传统。温鹏翀在藤县大力发展教育,推行多种形式办学,鼓励人们入校读书,使藤县的贫民百姓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他查阅藤县县志,记载着当年大学问家苏东坡先生遭馋受贬海南游览到此,曾在县内武山停留,并在山上浮金亭内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为了倡导崇文重教的风气,带头捐出廉俸白银,由地方绅士牵头,各阶层人士纷纷捐款,在武山浮金亭旧址,修建了一座供后人瞻仰的“访苏亭”,内供有苏东坡先生的遗像。此亭建成后,成为了藤县的一大胜景,各地文人骚客纷纷前来瞻仰、拜祭,藤县文风大振。
另外,他在藤县倡导发展生产,鼓励各行各业及贫民百姓,各尽其责,发奋图强,富民强国。并制订了许多利于发展生产的条款,使藤县上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温鹏翀公正廉洁、政绩卓著,于道光二十二年奉旨调任云南省负责采运滇铜国用。这是一处被别人看成富得流油的肥缺,每天进出几万俩白银。而温鹏翀却把这看成了一种更重的责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和部属,处处凸显公正廉洁、为国为民、勤勤肯肯。温鹏翀因积劳成疾,殉职于云南任上,终年仅四十五岁。一个文采飞扬、公正清廉的好官,就这样凋谢在任上。
藤县人民得知温鹏翀殉职于云南任上,无比悲痛,全县上下掀起了一场悼念温鹏翀先生的活动,并联络数百名绅士特为温鹏翀制作了一块牌位,放置于藤县武山的“访苏亭”中,供后人瞻仰。当时有篇文章这样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其中联名崇祀当时不下百余人俾,得于坡公同享千秋祭祀”。将温鹏翀与苏东坡同题并论,可见温鹏翀在藤县的影响力之大,藤县人民给于温鹏翀荣誉之高,已载入了藤县的史册。
温鹏翀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皇朝内忧外患的时代,他不忘客家人的精神,不忘石城客家温氏宗族祖训,清正廉洁、为国为民。他在外为官十几年,却没有一点积蓄,石城故里没有他
留下的块砖片瓦,他所得官俸不是捐出办公益事业,就是用于救助贫苦百姓。但是他却留下了光照史册,永垂青史的清廉形象和无价之宝——百姓的好口碑。他为客家人竖起了一块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