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吏故事
“俭养德,廉生威;贪丧德,墨败官。”中国古代为官追求“以廉为本”。今撷取中国古代二十名清官廉吏的事迹,以彰扬其政风政绩,与诸君共勉。
一、晏婴奉国尚节俭
晏婴(?~前500年),字仲,谥平,后世称晏平仲,尊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之相,执政五十年,在从政中,晏婴重民爱民,是春秋时著名的民本政治家和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誉为一代名相。他正直勇敢,聪明机智,凭其睿智善辩,多次向贪图享乐、昏庸残暴的齐国君主犯颜直谏,劝谏齐君修德宽政,薄敛减赋。
晏婴还是我国先秦时期卿大夫中力倡廉政且躬行不怠的第一人。他虽官势显赫,却厉行节俭,在史书中,多处提及晏婴“食不足”、“食肉不足”、“衣食弊薄”、“乘弊车驽马”、“布衣栈车而朝”。他一直乐居低矮潮湿的
房子,每餐不吃两样肉菜,妻妾不穿绸缎锦帛,一件裘皮大衣穿了三十年,出门老马破车。
齐景公总觉得晏婴乘坐的车子与其身份太不相称,所以仍坚持送他一辆由几匹良马驾的好车。晏婴再三谢绝,并坦诚地表示:“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怕他们奢侈浪费和行为不轨,一直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负担。我若乘坐好车,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弥漫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无法禁止了。”
因此,司马迁在其传记中,也发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说,如果晏婴还活着,哪怕让我司马迁去为他执鞭驾车,我也心甘情愿!
晏子的言行政绩,构成一个丰满充实的清官形象,他的个人品质,一直为后世历代循吏、良臣所推祟效仿。
二、乐喜以不贪为宝
乐喜,字子罕,春秋时期宋国贵族,曾长期担任相国之职。据史载,他为政清廉,生活俭约,非常注重个人道德行为的修养,在宋国乃至各诸侯国都享有崇高威望。
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硕大而又明洁的美玉,形状如玉人,是块稀世之宝。他特地赶到都城(今河南商丘市)献给乐喜。但乐喜坚决不接受这份礼物。献玉的人恳切地说:“我已拿给玉工鉴别过了,玉工说这块玉是稀世之宝,所以我才敢来献给大人。”乐喜听了后说:“我相信这是一块宝玉,但是我不能领受你的深情厚意。”献玉的人听了子罕的话很纳闷,他不解地间:“大人为什么不能接受这块玉呢?”子罕回答道:“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献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即是说:“我认为不贪财货的美德是人生之宝,你认为这块玉是宝,我们两人对什么是宝的看法不一样。如果你把玉献给我,你就失去了珍宝;而我接受了你的玉,我就失去了不贪财的美德。这样一来,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各白的珍宝,倒不如各人都保有自己的宝物。”
乐喜“不贪为宝”,可谓妇孺皆知。
三、杨震却金论“四知”
杨震(?~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他博学多才,对《四书》、《五经》造诣尤深,被人誉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司徒,直至宰相。史书上说他“怀王臣之节,识所任之本”,在当时极有名望。
杨震为官,一向秉公立正,清廉自持,从不接受私人馈赠,更不干任何损公肥私的事。
早在杨震担任荆州刺史时,他曾发现当地一位名叫王密的茂才人才难得,便举荐他当了官。后来,王密担任了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县县令。这时,杨震正好改任东莱太守。当他赴任路经昌邑时,王密极为热情,不但亲赴郊外迎接这位老恩师,还精心为他安排膳宿,并到他下榻的驿馆去请安、叙旧。时至夜深人静,王密见四周无人,突然取出十斤黄金,毕恭毕敬地说:“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赠,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并严肃地表示:“以前,是因为我了解你的才干才荐你担当重任的,而你这么办,倒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顿感尴尬,但仍力争,还小声地说:“反正是黑天,又无外人知道。”杨震听罢,大为恼火,遂训斥道:“你送金子给我,外人怎能不知?即使无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以为无人知道,就宽容自己,这是万万要不得的!”王密一听,羞愧难言,只好挟起金子,谢罪而去。
杨震的一些老朋友和长辈劝他为子孙们置办一些家产,但杨震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意思是:不给子孙购置家产,而给他们留下一个清官后代的好名声,
不也是十分丰厚的吗!杨震的几个儿子长大成人后,也都清廉自守,刚正无私,并由此而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历朝史家也公认杨震为一代清官。
四、胡质父子皆清廉
胡质、胡威父子,是魏晋时期很有名的廉洁之士。胡质(?~250年),字文德,三国时期魏国淮南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人。少年时就出了名。曹操召为顿丘县今,后任常山太守,东芜太守,升为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州、徐州诸军事。
胡质性情操沉笃实,内心高洁,不以权谋私,他任过职的地方,人们都怀念他。他去世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只有皇帝赏赐的衣服和一只小书箱。陈寿
清正廉洁的故事在其《三国志》中,称他“以忠清著称”。据史载: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后来,朝廷追思清节之士,追赐“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布告天下”。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他少年时期就有远大的志向,以节操洁白自励。在胡质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家中去探望,因为家贫,无车马僮仆,便自己赶着小毛驴一人上路,每到一地客店后,就自己牵驴放牧,拾柴做饭。吃完饭,又随旅客们上路。到荆州见到父亲后,在郡衙的马棚里住了十多天。起程时,胡质给他一匹绢做为路费。胡成知道父亲一向清廉,见到这样好的丝织品,疑惑不解,便跪起身问道:“大人清白,不知从哪里得到这匹绢的?”胡质回答说:“这匹绢是从我的俸禄中节省下来的,给你做路上的费用。”胡威这才接受下来,辞别父亲上路。
晋武帝在胡威进京述职时召见他,赞美他父亲为官清廉,并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请廉?”胡威回答说:“臣不如家父。”晋武帝又问:“从哪里说明不如?”胡威说道:“家父做事清廉恐怕别人知道,臣清廉却恐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臣不如家父的地方,臣比家父差远了。”
五、吴隐之酌贪泉而不贪
吴隐之从小有清操之名,为温所赏识,拜奉朝请、尚书郎,后入为中书侍郎、御史中丞,迁左军将军。
吴隐之是一位十分清廉的官吏。虽官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若同于贫庶。当初他在担任卫将军主簿时,因家境贫寒,连女儿出嫁陪送的钱都没有,只好让婢女将狗卖掉换回几个钱给女儿作陪送。
后来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广州城北二十里有个叫石门的地方,附近有股泉水,终年清澈见底,香气四溢。过去,不少到广州做官的人路过此地时,都贪于泉水的香气而喝得腹满肚胀,一到广州城便巧取豪夺,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大发不义之财。这些贪官污吏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归咎于这股泉水,说是不论多么清正廉洁的人,只要喝了这里的泉水,都会变得贪婪无比,产生无穷的欲望。因此人们都把这股泉水叫做“贪泉”。凡是正直的人路过此地
时都望而生畏,绕道而行。吴隐之南下到达石门时,看到美丽富庶的南国风光,若有所思地对他的亲人说:“当人们看不到可以实现的欲望时,心里不乱。为什么人们一来岭南做官就会丧失廉洁的品质呢?这里面的道理我已经领悟了。”为了表明立志清廉,他特意来到贪泉,掬水而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诚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伯夷叔齐那样品行高洁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认为贪与不贪全在人为,与这荒野泉水根本没有关系。以后他在广州,果然始终保持着廉洁的操守,粗茶淡饭,衣物器具也十分简朴。
吴隐之虽饮贪泉而不贪,仍然保持清廉的品行。真正的清廉之士,是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都是不会改变其志操的。一个人能否保持清廉,其关键还在于自己,不能怪罪于环境和条件。
六、第五伦廉正无私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早年曾当过乡啬夫和京兆尹的主簿,后来举孝廉,被光武帝刘秀先后任命为扶夷(今湖北武岗)县令、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太守、蜀都太守。章帝即位后,调入中央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第五伦生性正直,同情百姓。无论在哪儿做官,都以为民解忧为己任。他一身正气,凡事秉公而行,从不曲意逢迎。汉章帝时,外戚当权,不少仕宦之人犹如墙头草,随风摇来摆去,毫无个人主见,第五伦却出污泥而不染,始终保持着一身清白。他认为:应防止外戚骄奢擅权,危及朝政,明确提出:“对外戚可封侯以富之”,但不能“职事以任之”。
第五伦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优厚,但他从来不骄不奢,不淫不逸,生活十分节俭。在他担任太守时,常
常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房烧火做饭。每领到俸粮,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全部赠送或以最低价格卖给百姓中较为贫困的人。升为司空后,他依然“不修威仪”。除上朝时乘着一辆瘦马拉的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