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故事
1、从前有个旅店贴了一张广告,上面写着:“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位旅客走上来,要求住店。店主指着广告说:“你没看见写的广告:‘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客人说:“我看见了。广告说得清楚:‘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其实,这句话还有另外两种句读方式:一种是疑问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一种是陈述句式:“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2、从前,有个财主非常吝啬。一次他为儿子请一位教书先生。在讲待遇时,先生知道他平素对人很刻薄。就动了心思,和他立了个字据,上面写道:
无米面亦可  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  无银钱亦可
财主看了非常高兴,他想先生用膳不讲究,而且不用掏学费,感到是占了大便宜。到了年底,先生要财主算账。财主哪里肯给,二人就一同到县衙去打官司。县官让财主将字据念了一遍;财主就按所立的字据念了一遍,先生却按标点的停顿念了一遍,这样就念成了:
无米,面亦可;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无银,钱亦可。
财主一听傻了眼,只得将学费和饭钱付给了先生。

    3、传说,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请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她的扇子题诗。那位书法家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疏忽,书法家忘写了“间”字。慈禧大怒,要杀他。那位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断句,读给慈禧听: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转怒为喜,连声称妙。
4、巧改对联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
男霸女、鱼肉乡里,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其中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恶气。于是,他趁黑夜把这副对联的“士”字下面一横加长,把“夫”家添了一撇,“人”字加了两横。
    第二天,老进士请来的宾客都来了,大家一见这副对联,都交头接耳,偷偷暗笑。老进士闻讯出来一看,只见对联变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失夫。”
    那老进士在众人面前出了丑,不由得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百姓们则拍手称快。
5、某日侍郎、尚书、御史三个高官走在路上,看见一只狗从三人面前跑过。
御史藉机会问侍郎:『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侍郎脸都绿了:『是狗。』
尚书和御史都大笑:『何以知道是狗?』
侍郎:『看尾毛,下垂是狼,上梳是狗(尚书是狗)。』尚书脸也歪了。
侍郎:『也可以从食性看。狼是肉食,狗是遇肉吃肉、遇屎(御史)!』
6、【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
趣味灯谜7、【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
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8、【朱元璋为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
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