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关系的思考
作者:魏星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02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FHB050674)的成果之一。 
       
        语文课程是母语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厘清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的关系,从关系思维出发,有助于建构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的关系
        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大致有三条路径:
        一是与生俱来的潜能。母语是人生的第一语言。人的发展与动物生长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具有文化基因的积淀。人的生命机体存在一个母模板语文教育”,一个语言发展的模板。如果不断地
刺激它,牵涉到它的神经,联结着它的细胞,丰富着它的肢体,这个母模板就深化了,丰富了,发展了,学生也就能够准确而优雅地使用语言了。先天的语文潜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
        二是习染建构的修养。孩子与周围的语言环境发生相互建构,使潜在的语文潜质上升为显在的语言表达能力,古人称这一过程为习染。习染建构是人获得后天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内容。口语习得主要源于家庭语言和社区语言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习染建构的素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基础。
        三是训练培养的素养。主要通过学科语文途径获得,它由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内容、教材、教学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构成。它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教师在学习者天然习得的言语能力的基础上,展开言语教学活动,提升个体的语言能力与语文素养,因此,学科语文教育需要语文课程为之提供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前提保障。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与母语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有限性与延伸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对教什么、怎么教
都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母语教育既包含着对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文课程的学习,也包含着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无意识、自发的母语学习。母语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微妙而精细的触点接口。如何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触点、接口上下工夫,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环境和氛围,以有限延展无限,让学生语言的活性自然地得到滋养,得到培植、发展,是实施语文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