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旧事观潮苏轼《前赤壁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弯常时,而做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遗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注:①冯(píng):通“凭”,靠,依托。虚:太虚,指天空。②遗世:脱离尘世。③羽化:道教称成仙为羽化,认为成仙后可以飞升。④嫠(lí)妇:寡妇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吞天             
(2)七月既望             既望:
(3)孤舟之嫠妇       泣:
(4)一毫而莫取       虽:
2.甲段和乙段描绘的景象分别有何特点?
3.两篇美文在艺术手法运用上主要有何不同,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
1.(1)用水淋洗       (2)农历十六       (3)使……哭泣       (4)即使
2.甲文描绘写出了钱塘江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乙文作者抓住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天光,加上内心感触的渲染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或宁静而壮阔的月夜美景)。
3.甲文采用:示例一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通过抓住形、声、、势四个方面描绘钱塘江海潮的雄伟壮观,侧面通过场面众多,观潮人数众多来烘托海潮之盛,亦是点面结合的典范。示例二 按照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绘景。“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写出了远镜头潮来之前的情境,也是视觉,然后特写“既
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声势都生动形象表现出来。显现出声威激壮,气派壮阔,蔚为壮观的特点。
乙文采用:示例一   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乙文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示例二   乙文善用动静结合、对比等手法。通过“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通过月徘徊的动态,以动衬静写出月夜宁静壮阔的画面。面对此情景吹箫客对人生短促无常,满怀苍凉悲寂,而苏轼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阐述达观释然的人生哲理。两者构成对比,突出苏轼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
是古今异义词,如,虽:即使。沃:用水淋洗,冲荡。。词类活用词,泣:使……哭泣。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第一段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第二段观潮人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描绘写出了钱塘江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乙文,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天光之美,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渲染了一幅宁静而壮阔的月夜美景。
3.考查学生对两文写作手法上的鉴赏。甲文,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乙文,“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
苏轼前赤壁赋
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融的程度。
【点睛】
译文
甲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
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乙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前进时就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