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美学概论》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031020512002.doc。
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5中南大学怎么样515800—6260000
试题:下列10道题中任意选作4道题,每题25分。(要求:每题答案不能少于500字。)
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2.从美学角度剖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命题。
3.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4.从审美的角度你觉得“门当户对”这句俗语怎么样?
5.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
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哪些地方?
7.荒诞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
8.艺术终结论有哪些观点,请分析之。
9.关于悲剧有几种主要代表性观点,请介绍之。
10.以空灵的审美特征分析下面这首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德诚船居寓意诗)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美学概论》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                         学号  88888810008888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习中心                      学习中心       
1.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轮廓。
    答: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轮廓我分近代、现代、当代三段来讲。 
  第一段就是近代,大家知道从一般的分期,从1840年战争开始,中国进入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的特点都是热心的学习和介绍西方的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并且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其中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他的几本书,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这些著作对中国近现
代美学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影响。蔡元培先生他的贡献主要是在他担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期间,大力的提倡美育和艺术教育。他不仅在北大亲自讲授美学课,而且组织画法研究会、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这个音乐传习所不是一个社团,它是一个招收本科生和师范生的这么一个,等于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个高等音乐学院,当时叫音乐传习所。冼星海,他就是这的学生。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实际的推行美育,蔡元培的理论和实践对北京大学的影响十分的深远。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们北京大学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视美学研究和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影响也很大。蔡元培在提倡美育方面产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当代。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现代。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两位美学家,就是朱光潜和宗白华。他们的美学思想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趋势。第二,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这个天人合一我们是借用中国的一个词,后面我们以后会讲这个问题。在刚才提到的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所开辟的中西美学融合的道路上,他们两位可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中国现代除了朱光潜、宗白华,还有一位在美学领域做了很大贡献的人物应该提到,那就是丰子恺。丰子恺是大画家,同时又是音乐教育家、文学家,他在美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方面写了大量的普及性的文章和著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我这为什么要提到丰子恺,就是普及工作非常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少有人来做这个工作,因为我自己小时候,我就是读这些像丰子恺、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闻一多他们的书成长起来的,我知道这些书对青少年来讲何等的重要。丰子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艺术的一生,他影响青少年最深的是他的洒落如光风霁月的胸襟,以及他的至性深情的赤子之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当代。中国当代的美学的发展最突出的景
象是出现了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就是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了一场美学大讨论,美学大讨论那场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一个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运动、批判唯心论的运动。那么在美学领域就是批判朱先生过去的美学思想。从批判朱先生的美学思想开始一场讨论,主要是讨论一个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就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出现了美学的所谓几大派。一个是蔡仪,蔡仪他是主张美是客观的,还有就是吕荧和高尔太,主
张美是主观的。高尔太当时是一个中学教师,还是很年轻的,他写了文章认为美是主观的。朱光潜朱先生他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还有一个李泽厚他是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那场讨论从1956年开始一直延续到60年代初,然后就中断了。那场讨论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普及美学知识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它使很多人,主要是当时一些文科大学生对美学发生了兴趣。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那场讨论连同对朱光潜先生的批判也有很大的缺陷。
  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第二次美学热潮。这一场美学热潮是同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前途和命运的反思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很多人,特别是很多青年人、大学生都开始反思,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的大国会发生这样一场毁灭文化、毁灭真、善、美的运动?为什么在那场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那样狂热的那样迷信?大家要从古今中外的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学科的经典著作中去寻答案。所以当时出现了一种“文化热”,“美学热”只是整个“文化热”的一部分。西方的学术文化、著作像潮水般的涌进了国内。
实际上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的进展正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也就是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有相当多的美学研究者认识到为了真正的推进美学理论建设,必须要跳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框框,必须要突破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形成的、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进一步论证的把审美活动归结为生产实践活动这种理论模式。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很多人在美学基本原理的建构方面进行了各种新的探索和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他转过来研究西方的现当代哲学,并且把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哲学加以沟通。在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先后出版了《天人之际》、《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这样一些著作。
2.从美学角度剖析“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一命题。
    答:在美学看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看似一句话,实际上是两句话,且这句话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美是隐逸的,是隐藏的,美需要人来彰显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柳宗元认为马退山是美的,但如果没有人作记载、没有人做宣传,美是不会显现出来的。接着是第二层意思:美不会自美,美是需要依赖人的。最后一层的意思是: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美不会自动的被人称为美。
在美学看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所包含的三层含义都是有道理的,都非常接近于真理。美学认为,美通常有名词与形容词两种词性,前者指一种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随人们称它是什么,它都是如此。后者指一种性质,且是一种主观的性质,是依赖人而具有的一种性质。而无论是名词美还是形容词美,如果人们要称一个事物是美或美的,那么这个事物必须要能应构出人的愉快情绪与对某种事物的某种积极的情感。
那么其中不管人们是否称一个事物为美与这个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否自相矛盾呢?不矛盾!这就好比把一个人不称为人而称为其它什么东西时,这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样。一般地讲,由于事物与事物的名称是互相独立与互相分离的,因此不管人们把事物叫着什么,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被人们称为美,那么这个事物与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如果这个事物没有被人称为美,那么这时的美没有意义,但这个事物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另外,对于某些人们感受不到的美,通过一些介绍与宣传,让人们前往去感受,这也是可以的。如果他人也能感受到美,那么这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他人感受不到美,那么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都知道,兰亭、醉翁亭等现在仍很吸引人,而柳宗元笔下的茅亭就不那么幸
运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这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审美主体的意识去发现(清湍修竹),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由实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也就是说,清湍修竹作为自然的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客观存在的,美并不在于外物自身,外物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审美性质就是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只有经过人的审美体验,自然景物才可能被彰显出来,就是彰显、发现、唤醒、照亮(因人而彰)。
3.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答: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这就是的统一。这里说的不是逻辑的,不是柏拉图的理念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存在的,就是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由于人们习惯于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看待世界,所以生活世界这个本原的世界被遮蔽了。为了揭示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同时又是存在(生活世界)本身的敞亮(去蔽),这两方面是统一的。司空图说:妙造自然。荆浩说:搜妙创真。宗白华说: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这些话都是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生活世界的本来面貌(真、自然)。这是人的创造(意象世界)与显现真实的统一。美(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这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这也就是杜夫海纳说的灿烂的感性。美的世界(意象世界)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真实世界是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世界。这是人的精神家园。但由于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天地中,人就失去了精神家园,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由。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的实体性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从而回到本然的生活世界,回到万物一体的境域,也就是回到人的精神家园,回到人生的自由的境界。所以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4.教材认为“美在意象”,它是怎样理解自然美的?
    答: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自然美不是自然物本身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自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人与自然风景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