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通过寻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5、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6、你觉得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
【篇2】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月迹》是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个单元的课文都包含着对景物的描写以及热爱,语言清新优美、含蓄精炼,富有诗的韵味。《月迹》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课文主要写了与其他孩子追寻月亮足迹的过程,描写了在自己童年时代一段极其美好的往事,在中秋之夜,一孩子为了寻月亮从堂屋追到院子里,从院子里又追到河滩上,表现出一种孩子的童真以及充满童趣的童年。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特别是是如何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的这一点学生较难弄懂。好在他们能借助语文知识读通课文,知晓大意。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可以讲述自己见过的美景、见到的现象,对于问题的看法还有自己的观点,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孩子们在追寻月迹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能发现美好的事物,热爱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手抄报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词句为我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情怀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如下进行,首先问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同学们举出描写月亮诗句的例子,同学们说得很好,那文章中的一直在追寻月亮的足迹,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然后让同学们齐读课题。旨在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本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
领悟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在解决了生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我会进行示范朗读,然后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进行朗读。在学生听和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孩子们都分别在哪里追寻月亮?学生在文章中能够到孩子们是在院子里,在河中,在沙滩上。孩子们在追寻月迹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一系列的变化?你能否到原文中描写孩子们心理变化的词句,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启示做下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