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8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析题
浪淘沙:唐代曲名,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用作词牌名。
2.了解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快,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教师用书)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1.把诗句读正确流利。
相机指导多音字读音:歌  弯曲qū ,  簸bò 簸箕 (动词时读)(教师用书)
2.读出节奏。(多种形式读)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题西林壁教案
1.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和联系已学过描写黄河的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①说一说诗句中这些词的意思。
“九曲”指九曲十八弯,这里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黄河曲折蜿蜒。
“万里沙”指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说法。
“浪淘风簸”:“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簸,写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
②交流诗句意思。(教师用书)
诗的大意是: 九曲黄河挟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
2.体会感,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前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画面?你从哪里体会到黄河的磅礴气势?(课后习题2)
前两句诗歌咏黄河,既写出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从“九曲”“万里”“浪淘风簸”等词,感受黄河奔腾汹涌的姿态,体会到黄河的磅礴气势。
指导朗读:语速放缓,语调沉稳有力,读出黄河九曲绵长和挟沙带浪气势。
(2)后两句诗人产生了什么想象?表现了什么气概?
后两句诗人由景联想到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中,感受到作者 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云霄的豪迈气概。
指导朗读:第三句节奏稍快,语调激昂,表现诗人欲上九霄气概。第四句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说说写春景的诗句。
从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会到江南春有什么特点。
3)简介作者:字牧之,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教师用书)
二、初读《江南春》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多种形式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1.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了解诗歌大意
①说一说诗句中这些词的意思。
千里这里的“千里”表达地域广。“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指代景物,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水村傍水而居的小村。
诗的大意是: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莺啼阵阵,绿树掩映着红花,依山傍水的村庄,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寺庙,众多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教师用书)
2.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课后习题3)
(1)圈出前两句诗描写的景物?(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2)从这些景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3)从这些景物你感受到什么?
从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感受江南春景有声有。
4)指导朗读:前两句写出了江南春光的声之美,读出柔和、舒缓的语调,读出江南春景欢快明朗的感觉。
5)从后两句诗描写的景你体会到什么?
“南朝”二字,增添了深邃厚重之感。这里的“四百八十”是一个虚数,直言佛寺数量之多,历史
上江南地区佛教盛行的风貌,同时也照应首句“千里”所表达的地域上的广阔。 诗人发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进一步感受江南春景的另一面,即烟雨迷蒙的朦胧美感。(教师用书
(6)指导朗读:后两句读出蒙蒙细雨的飘渺之感,语调稍微低沉。
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总结方法:①解诗题,名作者。②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③再读古诗,想象画面,明意悟情。④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运用以上方法学习
2.解诗题,了解作者,明背景。
诗题:“书……壁”意为“在……墙壁上写诗”,与我们学过的苏轼《题西林壁》一诗中的“题……壁”是一个意思。这首诗是王安石题写在杨骥屋壁上。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教师用书
诗作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3.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自由读,读正确流利
(2)指导读出节奏
(3)再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4)了解“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体会对仗之美。(课后习题4)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将绿绕”对“送青来”。这样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也叫对仗,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这样的诗句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