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的发展历程
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透视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
广绣的设计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期间,广州刺绣业成立了行业组织—锦绣行。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绘画、刺绣、雕刻等技艺。
清代,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绣品的特是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彩鲜艳、富丽堂皇,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清末,有名画家参与广绣设计,使技艺更有发展,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省工艺局聘画家高
剑父任宾华艺术学校校长时,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
父红颜知己宋铭黄(1877~1940,后为高夫人)任刺绣班教师。该校又设滨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广绣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无比,
花篮的折法
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国初,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以高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
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清末民初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有会员1000多人。广绣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
能画能绣得周云笙,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
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
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宣统三年(1911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缤华艺术学校
选送的绣品获三等奖,黄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
牡丹》荷包获二等奖。
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
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1922年,余得的绣刮
画《瑞狮》在英国伦敦大桥开幕赛会上获二等奖。
1923年,黄妹(汉光)的绣挂画《菊花猫蝶图》、《半浮沉金鱼》、《鸡冠花》在广东省国货展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誉为绣花状元。此时,
黄妹用旋纹针法代替直纹针法绣老虎、独创八面旋转针法绣鸡冠
花,以及陈荷影用二针企麟法绣大龙,用虚凸(粤语称虚卜)法绣
龙凤,皆闻名于国内刺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