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科书学好基本功
部编本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5—6单元教学解读
部编本《语文》小学一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第五单元是一个集中识字单元,第六单元是课文单元。以下,从单元教材的结构特点、教材呈现的编排意图、怎样组织和实施教学、如何保障语文学习的质量以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个方面对这两组教材进行简单解读,以期全面实践教材的编排意图,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的选文特点与结构框架
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层面,重笔浓墨,积极承担了塑造民族精神品格功能,十分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1.外显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从编选的课文内容看,第五单元的《古对今》和《人之初》,第六单元的《池上》和《小池》都是古典文化形式精髓地再现,有的结晶于民间,有的来自于经
史子集,也有唐宋大家的五言七言绝句。这些选文,共同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节奏鲜明,也很方便记诵。古时候,人们用此类作品做蒙学之用,今天拿来识字、读诵,依然韵味十足。
这两单元的助学系统也明显烙印着民族的特:语文园地五中的"识字加油站"是一首"字族文"。编者依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将"饱、泡、抱、袍、炮"作为韵脚入文,融汉字特点韵文之中,在"选文识字"之外,开一条"因字创文,创文识字"的新路。"日积月累"编选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等四个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语句短小、风趣、形象。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实际运用中,通常前明后暗,这也是"歇后语"的由来语文园地六中的"日积月累",结合单元人文主题,编选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有关夏季物候的四则民谚。民间谚语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蕴含着质朴和智慧,极富传统文化彩
这些内容一目了然,比较容易看得出教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除此之外,更要特别关注"内隐"的汉语言文化。
2.内隐的文化。
春夏秋冬课文一年级下册
识字、阅读与表达,都有汉语言体系统本身的规律可循。规律性内容虽然不很直观,但是无处不在,渗透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第五单元的《动物儿歌》写了六种常见动物的习性特点,《操场上》主要是介绍一些运动项目。从内容上看,民族的特点不鲜明,但是从语言上体会,就大有发现了:编撰儿歌是讲究对仗、节奏、押韵的,比如"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读起来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铃声响,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跳绳踢毽丢沙包,天天锻炼身体好。"也有规律可循:第一句三个字对三个字,非常工整;第二句停顿的节奏是223,押"ao"韵。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以声传情,在《文心雕龙》中就有"声律"一章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第六单元的《荷叶圆圆》一文,语言节奏感很强,情节结构采用了反复的方式,很像一首清新的诗歌,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要下雨了》着这个单元中篇幅最长,但形式上也是"反复"的,很容易读。另外,汉字的演变、结体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传承。
教学中如果过多纠缠文本内容,内隐的文化就不容易发现。
3.生活性强,框架清楚。
教科书在编排上十分注重传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十分注重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性。
第五单元是本册教材第二个识字单元,形式上表现出鲜明的承接性,尽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动物儿歌》对接《小青蛙》,《古对今》对接《春夏秋冬》,《操场上》对接《猜字谜》,《人之初》对接《姓氏歌》,很有意思。口语交际"打  ",语文园地中的"歇后语"都体现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联系的特点。语文素养的提升与生活质量的提升相互促进。
第六单元集中突出了"多彩的夏天"这一人文主题。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写得都是儿童眼里的世界:偷采白莲的简直就是一个小萌娃;轻轻停落在荷包上的蜻蜓,一定逃不出儿童的视野;那荷叶圆圆的、绿绿的,上下左右都是故事;夏天具备点儿识别天气的常识,很好玩儿……这些内容充满了童真童趣。语文园地中设置的"识字加油站"、"展示台"、"日积月累"直接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
"和大人一起读"编选的两个故事《狐狸和乌鸦》、《夏夜多美》,教育学生在生活现实中辨别美丑真伪、懂得分享和付出,帮助学生提高本领。其实,真正落实"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更具有生活味道,是更真实的生活。
二、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
知道了这两个单元具备的特点,就比较容易发现这种框架设计的背后,聚焦了核心素养的提升,借由教科书这条重要的途径,不断达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达成基本目标。
识字是第五单元的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2011〕》一二年级段的要求,确定单元基本目标为:〔1〕认识57个生字和"火"字旁,会写28个生字。〔2〕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并能主动尝试运用这个特点来理解和记忆汉字。〔3〕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4〕能借助诵读课文识字,喜欢识字、写字。〔5〕对需要掌握的汉字,按笔顺规则用铅笔书写,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6〕写字姿势端正,书写规范、端正、整洁。〔7〕进一步掌握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第三单元初学音序查字典〕。配合识字、写字目标,还应该达成阅读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节奏读儿歌、对子歌;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2〕积累"蜻蜓展翅"等四字词语,对歇后语、谚语感兴趣,能自觉在生活中尝试运用。〔3〕主动与同学交流。学会独立打  和接  ,打  时能用上礼貌用语,把话说清楚;听  时,能听清楚主要内容。〔4〕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了解熟悉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第六单元的基本目标有以下内容:〔1〕认识45个生字,会写"首、采、无、树"等21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12古诗二首》、《13荷叶圆圆》与语文园地六中"日积月累"中的谚语。〔3〕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读好对话。〔4〕能解课文内容,能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等典型的句式进行说话,对熟悉和喜欢的情节进行讲故事、表演等。〔5〕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指向核心素养提升。
当前,中国学生发展定义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尤其是语文素养提升,正是在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教学实施必须要依循目标而不随意偏离目标,落实目标而不盲目深化或拓展目标。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却是提升核心素养的载体。积淀语言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很重要,而借助知识和能力培养,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渐渐具备自主发展的素养更重要。
一年级学生识字,能主动地关注熟悉和陌生的汉字,愿意借助一切条件,去解决识字障碍。同时,能比较调理地安排自己的识字生活,自觉在生活中运用学会的汉字并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通
过书写和欣赏汉字,提升审美情趣,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后,渐渐能学会归纳分析、发现规律,等等。再如阅读,《古对今》、《人之初》、《古诗二首》这些课文要熟读能诵,朝向目标的过程风景很多:在声音的体验中体会汉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形象美,进而对汉语言的魅力深感兴趣,愿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陶冶情感、丰厚底蕴,增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渐渐培养起以阅读为乐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素养将陪伴学生终生,甚至决定着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
三、怎样用教材组织和实施教学
实际执行教学,要基于对教科书正确、深刻的认识展开,挖掘教材本体趣味,关注学生认知特点,把"真读真想"落到实处。
1.挖掘本体趣味。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本体的趣味就是语言的趣味。低年级的课堂上有各种游戏、各种活动,花样很多,但是容易远远游离出字词、句子或者文体的本身。比如教学《操场上》,预设导课方式为:观看一段课间活动的视频,说说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延伸活动是表演自己的运动长项,
下课的时候播放一首很活泼、律动很强的歌曲《健康歌》;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激励措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笑脸"的标志以示表扬。课堂表面看,气氛很活跃,学生很开心,实际上这样组织教学,师生都很累,兴趣点很肤泛,是很难成功的。怎样组织低年级语文教学,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呢?只有一个办法:从语言文字本身发掘兴趣。有两条途径可供遵循:
发现已知中的未知。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些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经验,对"打球、拔河"等项目非常熟悉,再加上本册教材全文注音,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很多小学生一看课文,觉得易如反掌,就容易分神。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发挥一下了:观察这些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表示动作,表示名称〕;认识的字为什么组词老出问题呢〔字义,可以查字典〕;想一想儿歌为什么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停顿、押韵〕……依据字词本身的特点,给他们不断设置一些门槛、障碍,随时给些惊醒,对深入推进教学很有用,对激发学习潜能也有效果。
不断体验到进步的感觉。从未知到已知,从不会到会,如果学生能真正经历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唤起他们深度的愉悦。这样的感受绝不是说几个"你真棒"或者发几个"笑脸"就能替代的。识字是这样,阅读也是这样:"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才是真正的生命之花的绽放,才有真正的生
命顿悟之乐。教师给学生这样一方平台,学生在平台上摸爬滚打,这大概就是"教和学"的全部了,兴趣自在其中,而不是任何别的外加。
2.本体趣味与学生年龄特点的结合。
语文不需要依靠音乐、绘画甚至影视等手段来唤起兴趣,语言本身就蕴含着无穷可待开发的魅力。比如《池上》,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从表述风格上看:洗练精悍,明白如水;从内容上看:动感十足,活泼有趣;分析  能简能华,反映了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分析细节:"不解藏踪迹"妙哉"不解"!若解则不采莲,哪会有此等天成的风景;"不解"一词不着雕琢,干净平实,读来令人神清气爽。
以上内容都来自语言本体,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在诗词方面的经验积累还有限,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读《池上》,不能把以上的认识生硬强加给他们。让学生有兴趣又有所获,就得做到本体趣味与学生年龄特点结合:第一,注意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第二,注意淡化讲解,强调朗读、诵读;第三,注意读识结合,保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第四,注意联系生活,选择
适当的手段和补充合宜的拓展资料,贯古通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