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
自读导言】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独辟蹊径,很富有思辨彩。教师应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思维。
自读要求
1.根据书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2.认真读几遍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3.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理解下面的问题:
①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③完成课后习题。
4.完成相关迁移训练。
学习重点
1.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说:确定自读要求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
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从而克服学习中常常犯有的“舍近求远”的毛病。而学习重点的凸现旨在诱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深入思考。) 【自读程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初读课文。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约翰②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点词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2.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②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③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3.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解说: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帮助解释“推敲”一词时可涉及到相关典故;在解释“锲而不舍”时可涉及到荀子的有关名言。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迁移训
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自读点拨】
1.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2.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 XX年;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关于本文结构:
应注意下面的两点: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
4.关于本文的开头:
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为后面“放矢”和“树的”;与《谈骨气》开头的开门见山作比较。
5.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
要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7自然段和第
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6.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 XX年;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 XX年;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7.关于课后习题:
(1)习题一:
第一问答案见第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
第二问答案见6、7、14自然段中的有关文字,可归纳为三点:其一,积累知识;其二,活用知识;其三,发展知识。
第三问答案见第13自然段。
(2)习题二:
第一问如前所述。
第二问为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指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
(3)习题三:
现成答案当然在段末,但应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解说:这里的点拨都是粗线条的,应该说与本文写作意图是相吻合的: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