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秋天》是⼀篇写景散⽂。课⽂抓住天⽓、树叶、天空、⼤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语⽂《秋天》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秋天》教案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图⽚。(教师
  2、预习课⽂。(学⽣)
  教学⽬标:
  1、认识10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新笔画“乛”。
  2、学习观察图画的⽅法,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3、认识⼤⾃然,理解课⽂内容,知道秋天的⼀些特征。初步背诵课⽂。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字,认识⾃然段。
  2、理解课⽂内容,知道秋天的特征。
  学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图⽚。(教师)
  2、预习课⽂。(学⽣)
  教学过程:
  ⼀、出⽰图⽚,谈话导⼊。(⽤时:5分钟)
  1、(出⽰图⽚)创设情景,引出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景⾊吗?
  2、引⼊新课《秋天》。
  ⼆、初读课⽂,识记⽣字。(⽤时: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
  2、教师引导学⽣读⽂要求对照拼⾳把字读准确、画出⽣字。
  3、指导学⽣认识⾃然段。
  4、教师可指导学⽣学习⽣字。
  (1)出⽰10个⽣字。
  (2)教师引导开⽕车读。
  (3)⼩⽼师带读。
  (4)指导学⽣认识“⽊、⼝、⼈”3个偏旁。
  (5)教师引导采⽤多种⽅法识记⽣字。
  (6)组织学⽣游戏。
  5、指导学⽣分⾃然段练习朗读
  三、理解课⽂,指导朗读。(⽤时:10分钟)
  1、课件出⽰第1⾃然段,教师引问:这个⾃然段介绍了秋天的哪些特征?
  2、引导学⽣看图第2个⾃然段引问。
  (1)这段话共有⼏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2)⼤雁是怎样飞的?
  (3)理解“⼀会⼉”。
  (4)引导同学“⼀”字的不同读⾳。
  (5)指导学⽣朗读。
  3、引导学习第3⾃然段。
  (1)指导看图,读课⽂,回答这个⾃然段有⼏句话?说的是什么?
  (2)引导学⽣理解“啊”表⽰什么?
  (3)你还从哪些地⽅知道秋天到了。
  4、指导学⽣读课⽂,读出赞美之情。
  5、指名读。
  6、引导齐读。
  四、总结课⽂,指导背诵。(⽤时:5分钟)
  1、教师引导看图,背诵。
  2、师⽣会背。
  3、指名背诵。
【篇⼆】⼩学⼀年级语⽂《秋天》教案
  教学⽬标
  1、认识“秋、⽓”等10个⽣字和⽊字旁、⼝字旁、⼈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注意“⼀”的不同读⾳。背诵课⽂。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认识⾃然段。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背诵课⽂。读好“⼀”的不同读⾳。认识⾸次出现的偏旁。认识⾃然段。
  教学建议
  ⼀、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掌握3个偏旁,这是学⽣第⼀次学习偏旁,偏旁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学⽣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有⾮常重要的意义。本课的3个偏旁,都是以前学过的字变化⽽来的。可以再现以前学过的“⽊、⼝、⼈”,引导学⽣通过观察⽐较发现字变成偏旁后的差别,还可以引导学⽣根据偏旁表义的特点建⽴偏旁和字义之间的联系。
  要注重渗透多种识字⽅法,降低难度。如“秋、叶、会”等合体字可以在学会新偏旁的基础上采⽤熟字加⼀加的⽅法;有的可以通过做动作来帮助学⽣记忆,如“飞”就做张开双臂飞翔的动作;“⽚、个”都是量词,有能⼒的学⽣可以说说“⼀⽚()、⼀个()”,让学⽣在具体的语境中加深对字的印象;有的可以建⽴⽂字与图⽚的联系,如“树叶、秋天”;有的可以对⽐着认⼀认,如“⼤”可以结合“⼩”字来识记,让学⽣初步知道有些字词有相反的意思。教师在有意识地渗透⼀些常⽤⽅法的基础上,⿎励学⽣⾃主识记字
形并充分交流,⼒求做到⼀字多法,⼀法多⽤。
  还可以⽤熟字组成新词,引导学⽣巩固识字,扩展词汇。如“秋天、天⽓、⼤树、树叶、纸⽚、个⼦、飞鸟、飞⾛”。
  2、写字。
  在巩固撇、捺写法的基础上,本课要学写新笔画横撇。教师在范写过程中,引导学⽣边说笔画名称边学写。本课要写的4个⽣字中,“了”和“⼦”、“⼈”和“⼤”有⼀定的联系,教师可以提⽰学⽣加以区别,指导学⽣在写好“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
⽐较,⾃主练写“⼦、⼤”。
  本课要写的4个⽣字,可以组成⼀些新词,如“⽇⼦、⼤⼈、⼤⾬、⼤⼭”。学有余⼒的学⽣可以写⼀写。
  ⼆、课⽂学习
  1、朗读指导。
  正确朗读课⽂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关注轻声的读法。以第⼀⾃然段为例,建议教师通过范读,学⽣跟读,感受“凉了、黄了、叶⼦、来了”这⼏个词语中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也可以边读边配以轻重变化的击掌声或呈现词语时前后两个字字体⼤⼩、颜⾊深浅不同,提⽰轻声词语的读法。
  关注词语连读,不唱读。在读好轻声词语的基础上,将词语放⼊短语中,如“天⽓凉了”“树叶黄了”“秋天来了”。通过教师范读、学⽣试读等⽅式适当体会这⼀类短语的节奏感。困难较⼤的还可以采⽤在短语下画线的⽅式提⽰注意连读。
  借助拼⾳读准“⼀”的变调。如“⼀⽚⽚、⼀⼤雁、⼀会⼉、排成‘⼀’字”,可以采⽤对⽐读的⽅式,分别读不变调和变调的⼀串词语,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带来的⾳韵美。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让学⽣借助课⽂插图,或引导学⽣想象课⽂中美丽的秋景,在朗读中⾃然流露对秋天的情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对课⽂的内容理解、⽣活体验,再现图⽚、抓关键词等⽅式引导学⽣背诵。背诵在课堂上进⾏。
  2、理解运⽤。
  导⼊部分建议利⽤课⽂插图,引导学⽣进⼊课⽂描述的情境。尤其是四季如春的地区更需要提供图,以便于学⽣建⽴秋天天⽓转凉,树叶变黄等直观感知。
  ⼤多数地区的学⽣对秋天树叶黄了、落了的景象⽐较熟悉,但是对于⼤雁南飞的情景,可能不熟悉,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复述⽣活经验等直观⼿段,增进学⽣的了解,引领学⽣⾛进秋天的情境。
  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课⽂从“天⽓、树叶、天空、⼤雁”这⼏个⽅⾯来写秋天的特征,可以通过表演、视频等⽅式,体验和感受景物的变化,体味秋天的情趣。
  “天空那么蓝,那么⾼。”可通过把“那么”换成“⾮常、很”等,帮助学⽣理解“那么”表⽰程度深,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会⼉排成个‘⼈’字,⼀会⼉排成个‘⼀’字。”这个句⼦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或者提供⼤雁南飞时两种不同队形的图⽚,帮助学⽣理解“⼀会⼉……⼀会⼉……”表⽰变化快,再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课⽂中出现的“那么……那么……”“⼀会⼉……⼀会⼉”的句式,有的⽼师希望能⽤其中的句式指导孩⼦们进⾏说话练习。从本单元的教学⽬标来说,这个要求放在⼀年级上册是不适宜的。⽼师们在教学中⼀定要有⽬标意识,不要随意添加教学要求,以免增加学⽣的负担。
  3、课后练习。
  课后第⼆题要求学⽣数数课⽂⼀共有⼏个⾃然段。⾃然段是⽂章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
志:每个⾃然段的前⾯有两个空格。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让学⽣数数本课有多少个⾃然段,然后按⾃然段逐段学习。
【篇三】⼩学⼀年级语⽂《秋天》教案
  总课时:2课时
  第⼀课时
  课时⽬标
  1、学会本课10个⽣字,并能理解⽣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节。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
  1、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的景⾊呀!这节课我们就⼀起学习课⽂——《秋天》。
  2、齐读课题。
  ⼆、初读课⽂,整体感知
  1、认识⾃然段。
  导学:⼀篇⽂章往往是由⼏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个⾃然段。⾃然段有⾃⼰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句话的前⾯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然段的前⾯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然段。
  2、学⽣借助拼⾳⾃读课⽂,⼀边读⼀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字。
  3、教师逐段检查学⽣对课⽂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读通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同桌互读,检查⽣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识字,品读课⽂
  (⼀)品读第1⾃然段。
  课⽂⾥写了哪些变化。
  1、天⽓凉了。
  (1)学习⽣字“⽓”。
  区分“⽓”与“汽”
  (2)指导读句⼦,“凉”字读重⾳。
  2、树叶黄了。
  (1)学习⽣词“树叶”。认识偏旁:⽊字旁、⼝字旁。
  (2)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3)指导学⽣朗读。
  3、⼀⽚⽚叶⼦从树上落下来。
  (1)⽐较“⼀⽚⽚”和“⼀⽚”有什么不同。
  (2)你能结合课⽂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吗?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4、齐读第1⾃然段。
  (⼆)品读第2⾃然段。
  1、⾃由地读⼀读课⽂的第2⾃然段。
  2、学习第2⾃然段。
  (1)⼀边观察课⽂插图,⼀边读这句话。
  (2)⼤雁是怎样飞⾏的,你能结合课⽂插图来说⼀说吗?
  (3)指名读第2⾃然段。
  (4)你能⽤“⼀会⼉……⼀会⼉……”说句话吗?
  3、初步感受“⼀”字的变调。
  (1)课件出⽰词语:⼀(yí)⽚⽚⼀(yì)⼀(yí)会⼉“⼀(yī)”字
  指名读,请⼩⽼师领⼤家读,齐读。
  (2)⼩结:这是“⼀”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然段。
  (三)品读第3⾃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第3⾃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教师渲染情境进⾏引读:
  秋天,天⽓是那么凉爽,⾦黄的树叶犹如⼀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云淡,⼤雁变换队形飞向南⽅,传来阵阵悦⽿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的⼼情吧!
  3、学习⽣字“秋、了”。
  秋:(出⽰⽣字卡⽚认读“秋”字。)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们往往在⽥间就地焚烧⽲草。这种做法⼀⽅⾯可以使⼟地肥沃,另⼀⽅⾯可以烧杀害⾍。所以“秋”字是⽲加⽕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数笔画的⽅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对⽐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课件,学⽣跟随课件演⽰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看⽥字格字帖,准每⼀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练习在⽥字格中描红,⾃⼰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师⽣评议,教师根据学⽣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迁移法学习“⼦”的书写。
  (1)教师先⽰范“⼦”的书写,教师⽰范并⼝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笔——重收笔。再⽰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师⽣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
  2、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到秋的怀抱中去⼀秋天的变化,寻秋天的⾜迹。
  设计意图:激发学⽣对⼤⾃然的热爱之情,引导学⽣到⼤⾃然中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从⽽丰富学⽣的体验,为下⼀节课的“画秋天”“说秋天”做铺垫。
  第⼆课时秋天的文章
  课时⽬标
  1、能从字⾥⾏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幅景象说⼀段话。
  3、能背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