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 文言文阅读(一)-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一、选择类(共 28 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B.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C.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卒然”作状语,修饰“遇”,不能断开,排除C
“之”属于代词,作“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则”往往在句首领起下文,“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句式整体一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A
参考译文:
    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这都是由于他有与天地共同化育万物的能力,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他的出生是有所来历的,他去世后仍有所作为。所以,申伯、吕侯从山岳降生,傅说死后化为列星,从古至今传说的事,是不可抹杀的。孟子说:“我善于修养我的至大至刚之气。”这种正气,寄寓在平常事物之中,充溢在天地之间。突然遇到它,王公会失去他们的显贵,晋国、楚国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会失去他们的才智,孟贲、夏育会失去他们的勇敢,张仪、苏秦会失去他们的辩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
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
(选自《明史·翟銮传》)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
“籍没止三条”主谓句,中间不断开,后面解释“三条”的内容,宜在“三条”后断开,排除AB
“谋反”与“叛逆”“奸党”并列为“三条”的内容,所以“谋反”后面应停顿,排除D
故选C
参考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
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平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
(选自《明史·翟銮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于是,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神。其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乃尔润风墨云密布并发。
(选自韩日缵《甘霖亭记》)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神
【答案】B备战高考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神吁请。
“暴赤日中”是“暴于赤日中”的省略,“于赤日中”是后置状语,和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AC;
“自”是“从”,“徂”是“到”,“从……到……”,中间不能断开;且“日”作后文“行”的状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ACD。
故选B。
参考译文:
    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于是,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神吁请。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诸侯之义死社稷。太王委国而去何也?夫圣人不欲强暴侵陵百姓,故使诸侯死国,守其民。太王有至仁之恩,不忍战百姓,故事勋育、戎氏,以犬马珍币,而伐不止。问其所欲者,土地也。于是属其臣耆老而告之曰:“土地者,所以养人也。不以所以养而害其养也,吾将去之。”遂居岐山之下。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不私其身,惟民足用保民,盖所以去国之义也,是谓至公耳。
(选自《说苑·至公》)
A.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B.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C.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D.邠人负幼扶老从之/如归父母/三迁而民五倍其初者/皆兴仁义/趣上之事/君子守国安民/非特斗兵罢杀士众而已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邠地的人背着小孩扶着老人跟随他,如归顺父母一样。他搬迁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当初的五倍。这都是因为他施行仁义,百姓愿意积极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卫国家,民众,不能只凭战争,使士人和民众疲困并遭到残杀。
“邠人”作主语,“从之”作谓语和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守国安民”的主语是“君子”,其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
故选D
参考译文:
诸侯为国而死就是正义的。周太王却舍弃了自己的国家而迁走是为什么呢?圣人不愿意让强横凶暴的势力侵犯欺凌百姓,所以让诸侯国君为国而死,以守护他们的百姓。周太王有最仁慈的恩德,他不忍心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所以用名犬宝马珍宝财物臣事勋育、戎氏这些部族,但他们的侵略并未因此停止。问他们想要什么,回答说要土地。周太王于是聚集他的臣以及年高德重的人,告诉他们说:“土地是用来养人的,不能因为它能养育人而害了所要养育的民众,我将要离开这里。”周太王于是迁到岐山之下居住。邠地的人背着小孩扶着老人跟随他,如归顺父母一样。他搬迁了三次,(他的)百姓竟是当初的五倍。这都是因为他施行仁义,百姓愿意积极做上面交代的事。君子要保卫国家,民众,不能只凭战争,使士人和民众疲困并遭到残杀。不为自己的私利,只希望百姓丰衣足食保护百姓,这大概就是周太王离开原来国家的用意吧!这就叫至公了。
二、选择题(共 7 分)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孙傅)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使者”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同”的内容是“苏轼”,不是“苏轼奏”。故选A。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
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宰相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