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
(2)师引导:图中的景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4.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5.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 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他看到了怎样的景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篱、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篱、疏”。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 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     )的小径   )的儿童
  )的蝴蝶     )的菜花 田园风光的诗  )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