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阳新的春节作文
春节的作文(一)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中心,其春节民俗更是源远流长。我们濮阳地处中原,有“中原龙乡”之称。春节在濮阳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十分盛大的节日。
照濮阳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就开始了。
春节是一个忙碌的节日,这突出体现在了春节的准备工作上。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直到大年三十每天都有不同的工作,目的大都是为了过一个圆满的春节。
过春节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灶。在民间,差不多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他为“司命菩萨”
“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就要上街买麻糖、糖果和其它的祭灶用品。祭灶时,要先把旧的灶神烧掉,贴上新画像,意为给灶神换新衣。之后下一步是敬香,并把芝麻糖粘在灶王的嘴上,还念念有词:“您是一家之主,到了玉帝哪里,好话多说,坏话不要说,求您保佑全家平安。”之类的祝福。
第二步是扫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就是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财神爷在人间检查时对有过失的人都会在墙上画一个记号。之后玉帝就会派天兵下凡来对有过失之人进行处罚,所以等大家把财神爷打发上天之后,就会立刻进行大扫除,清除掉这些标记。
除了这些风俗之外,贴春联、放鞭炮、贴门神、拜年等有趣的风俗习惯这么多年来一直雷打不动,流传至今。这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就像一只小舟,载着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过,飘呀,飘呀,飘过了这历史的长河。希望它能载着我们的记忆,继续漂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共同品味这些五千年文化的精
春节的作文(二)
春节的习俗可多了!有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等等。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春联的种类很多,根据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
去年的春节我们家还贴了一个倒“福”字呢。春节贴“福”字,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向往和祝愿“福气”、“福运”,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有趣的春联
春节的习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我真盼望春节能早日到来!
春节的作文(三)
二十四节气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可怎也比不上那二十四节气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可我还是和山西老乡,尊称过年或称过大年。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逐渐升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底下。
腊月初一,家家上街买瓜子、花生、糖果。晚上,支起一口大锅,倒上买来的花生、瓜子,放上大料,翻炒起来,一捆捆的柴和捅进火里,土炕烧得能烙饼,炒完以后,爸爸又悄悄的撒上一把玉米粒儿,倒上一勺油,不一会儿,锅里的玉米就毕剥毕剥地响,盛到盘子里,金灿灿的玉米花,好不诱人。全部端进屋来,一家人围在炕上,嘴里不停的嚼,咯嘣咯嘣的响着,吃的我嘴唇上满是火泡。老奶为我烧咸汤,还要放糖,虽然难喝,但不出两天,火气全退了。
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红豆、红枣、玉米参儿、玉米粒儿,熬成的腊八粥,香味俱全。盛在碗里赏心悦目,吃起来没个够,不愿放下筷子。
喝碗腊八粥,年味更浓。卖糖葫芦的小凡,在街上不停的走动,不停的吆喝,红亮亮的糖葫芦真惹人喜爱。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声。忙活完,家家又开始蒸馒头、包子,炸豆腐。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扫房,送灶王爷,烧灶王爷之前要用一块糖把他的嘴给捅穿,期盼他到天上多说好话。腊月三十夜,欢欢喜喜,阖家欢乐,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然后看“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不让小孩子睡着,就给孩子们讲笑话、猜迷语,这叫守岁,直到12点,开始放鞭炮,啊hi子们给长辈拜年,大人们给孩子们压岁钱,第二天,要早早的串门,东家转转,西家看看,这才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