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重要性;第二语言;优势;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0)23—0156—02
课文插图又称插画,即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图画。在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都会有一幅或几幅小插图,这些插图是课文的“眼睛”,它们能帮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它们又是课本的“第二语言”,告诉学生一些未知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想更辽阔、更深远。鉴于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不可或缺性,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避免进行完全脱离插图的纯文字教学,要合理运用插图。
一、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
如果说声情并茂是讲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那么,图文并茂就是引导学生学好一节语文课的前提。插图是语文课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课文的“第二语言”,隐含着课文不能表达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想更辽阔、更深远。插图与课文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合理地运用插图,让其发挥最大功效,那么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理解能力比较有限,但对彩、对图画特别敏感,所以,丰富的课文插图就能帮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二、运用插图的优势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对大篇幅的课文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丰富的课文插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
1.借助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生动形象、彩明亮、图画优美,与课本上文字性的东西相比更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是以谈话、复习等方式开始新课的话,难免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一节课还没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假如教师能改变导入方式,以插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慢慢进入学习状态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授课效果。
比如,笔者在教授《刻舟求剑》一课时,先带领学生们观察课文插图,学生们看到,图画上一共有四个人,其中一人手持小刀,在船沿上刻着什么,另一人好像在和他交谈,后面的两个人捂着嘴巴,窃窃私语,似乎是在嘲笑正在刻画的人。笔者赶紧设置问题:这个人在干什么呢?好好的船,为什么要在上面刻画呢?别人又为什么要嘲笑他呢?问到这里,学生们已经忍不住要读课文了,笔者乘机带领学生从课文中一探究竟。读完课文之后,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是手持小刀的人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宝剑掉进水里了,他准备在剑掉下去的位置做个标记,等船靠岸的时候好下去。读到这里,笔者发现学生们都笑
了,原来他们知道,船一直在走,而剑掉下去的位置是固定的,这样即使在船上标出了剑掉下去的地方,也无法到剑。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个刻画的人却不懂,那就不难理解别人都捂着嘴偷笑他的原因了。通过这么一幅插图,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用很简单的方法学懂了课文内容,也懂得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不能凭自己主观做事情的道理,让学生们乐在其中。
2.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中叙述的事物,有些是学生们没有见过或者不熟悉的,所以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插图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对小壁虎比较陌生,但是课文共配有六幅插图,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内容中的某些情景和画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也可以了解壁虎的尾巴可再生的特点,同时,也学习到了小鱼、黄牛、小燕子尾巴的各种用途,这样在图画中学习课文,既轻松,又乐趣无穷。
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3.利用插图,突破教学难点。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讲课时有一定的困难,插图在教学中恰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在教学四年级的课文《海上日出》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美不美,为什么美呢?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描述插图上海上日出的样子,然后和课文进行对比,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因为学生大都生活在农村,鲜有亲眼见过海上日出的,所以,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重要性○徐燕燕镇原县郭原乡毛庄小学
156
学生们都会认真地观察,并把它写出来。从插图中可以看出,太阳缓缓地从海平面上升起,周围有乌云,但也遮不住太阳的光芒,它的光线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根据学生们对插图的观察,再结合课文内容,引出课文蕴含的光明最终会战胜黑暗、正义最终会打败邪恶的道理。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课文的理解难度。
4.巧用插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丰富多彩,意境优美,教师平时可以让学生看图写话。例如,统编教材小学四年级第一单元“单元导读”里面的一幅插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认真观察,然后学生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最后鼓励他们用平时搜集到的、学过的好词佳句把它写出来。因为每个学生的观察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组合起来就是一幅优美的农民春耕图。
每一幅插图都有它的独特之处,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们看着插图练习说话、写话。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5.借助插图,帮学生理解特定社会背景。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能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作者生活的特殊年代,帮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少年闰土》插图中,在一片碧绿的西瓜地里,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只猹用力地刺去[1]。虽然少年的衣服上缝着补丁,但他的眼睛里满是刚毅,整个人充满了活力。从闰土的穿着,学生们可以看出,闰土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得到了父母最深的爱。鲁迅后来又写了《再见闰土》,里面有一幅插图:闰土脸暗黄,眼睛肿得通红,手提一支烟管,手也皴裂得像干树皮了,眼神呆板木讷,看到鲁迅时显得紧张又麻木。同是一个人,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两幅插图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摧残和压迫。有了这两幅插图的对比,学生们便更容易理解课文,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
6.巧用插图,提升识字教学效率。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中总会有“看图识字”教学内容,可见,插图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从幼儿刚开始学习识字起,学生接触的就是看图识字,每一个汉字、词语都配上了形象的图画,方便识记。当然,它不仅仅体现在看图识字上,还体现在汉字的演化过程上。我国汉字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字,几乎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绘画体”,这种“绘画体”放在课本当中,也就成了一种课文插图,对识字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插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1.古诗词教学。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他的诗全都体现在画
中。宋代著名文学家张舜民也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做诗,讲究诗画统一,图文相生[2]。比如,辛弃疾
的《清平乐·村居》,图上有一对老人在亲密交谈,大儿子在锄草,二儿子在编织笼子,最小的一个儿子在一边剥莲蓬。看着这样的场景,诗人诗兴大发,于是便有了这千古佳作。教学中,学生们只要看着插图,即使教师不讲解也能叙述诗词大意。
又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图上一眼望去全是绿,树上停着几只鸟,这便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意境。图上还有几个农民伯伯挽起裤腿,正往地里插稻秧,由此,学生们又理解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一幅幅画,一首首诗,将学生很好地带入了诗的意境当中,让其感同身受,如临其境。看着这样优美的插图,不仅大大降低了古诗的学习难度,还增强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深受大家喜爱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就有根据沙画猜古诗词题目的环节。可见,课文中的插图对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文言文教学。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晦涩难懂。随着时代的进步,汉字的发展壮大,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虽说取代,但中国古代的文化又不能完全被摒弃,所以现在的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少量的文言文。文言文的特点是行文简练,正因为文言文这种特点,导致现在的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困
难重重,但如果配以简单的小插图,学习起来就趣味横生了。
例如,教学《学弈》一课,课前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并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干的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观察插图。通过观察,学生回答:“图上有两个年轻人在跟一位老者学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若有所思;另一个却东张西望,三心二意。”从他们的学习态度上,学生就可以猜出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猜出文章内容。针对他们的学习态度,教师向学生发问:“为是其智弗若与?”由于学生之前的观察,知道他们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后者智力不如前者,而是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不同,由此得出结论:为学贵在专。这样,一篇看似难懂的文言文,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降低了学习难度,真是悠哉乐哉。
总之,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课文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充分利用,让其发挥它的作用,学生们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小插图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毕玉珊.鲁迅在儿童文学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郭会芹.语文课本小插图演绎精彩大课堂—小图大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编辑:张慧敏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