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拓展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例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生活实践的关系非常密切。所谓生活处处是语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丰富的课外知识,能与生活接轨,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狭隘的课堂的教材内容,必须有着适度适当的课外延伸。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间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外知识极其贫乏,使语文知识的积累极其有限。学生能在言谈、作文中旁征博引成为奢望,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稍微举些课外的知识做例子,也会出现学生瞪着茫然的眼睛不知所云的尴尬局面。而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淀。在新课改这一浪潮的冲击下,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延伸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笔者在尝试延伸教学的训练中,发现了几条有效可行的延伸途径,归纳如下。
一、探幽发微,见缝插针
探幽发微,见缝插针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把阅读的触角引向幽微之处,抓住能对阅读文章起到铺垫补充作用的细小的情节或空间进行延伸,挖掘它们与作品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有些文章,理论性较强,观点明确,语言高度概括,阅读时比较抽象乃至枯燥,教学时可以通过延伸与课文内容和人物相关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减轻阅读的难度,增强阅读的兴趣。例如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文着重表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志趣高洁,不图名利,宁静淡泊,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为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高尚人格。但因为课文语言比较概括,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没有具体事例可以印证关于信念中列出的方方面面,她的伟大人格在学生读后闪不出耀眼的光芒。在教学时,为了让居里夫人的形象更加可感,课堂上插入了三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故事,收效甚好。
这三个小故事的内容分别照应了文中的一些概括性语句,它们是:
1)玛丽在巴黎大学读书时,受到很多男生的追慕,但她专注学问,每天最早到教室,坐在最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为了求得安静,她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不顾饥寒日夜苦读。——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
2)为了从一吨工业废渣中提炼出纯净的镭,居里夫妇终日工作在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尸体的破棚子里,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身上到处都是酸硷的烧痕。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才在成吨的废渣中提炼出了0.1克的镭。——执著勤奋,把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3)她一生得过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但她视名利如粪土。把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把奖章送个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爱因斯坦评论为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保持宁静的环境,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
相比高度凝练的格言警句式的语言,生动具体的故事更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震撼,结合一个个感人至深、直观形象的故事,学生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感受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从而
选择一些作为自己的言行指导,培养优秀的品德。教学《邓稼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文章,我同样采取这种延伸故事的方法,有效地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有些文章,写作的时间和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些距离,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课文时,可延伸阅读作者生平事迹、文章写作背景等材料,获取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为更好地阅读课内文本创造条件。如初中课文中有好几篇都涉及到的写作背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杨绛的《老王》、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教学时就要延伸介绍的相关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帮助学生缩短与课文、作者之间的距离,进入课文情境,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立足课文,追本溯源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都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是选自某作品集,比如教材中的《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等分别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读一读原著乃至作者的整个作品集,可以对课文加深理解,还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同时扩大了视野,增加了对名著的阅读积累,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另外,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遇到诗人用典故传情达意的时候,就必须追
本溯源地探寻典故的来源和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诗中的感情和主题。
长篇小说往往前后情节的联系很大,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贯穿好几个回目乃至全书的始终,人物性格、作品主题的理解都应结合全局考虑,节选的部分虽然都是书中的精华,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是有必要联系书中的其他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其他情节。事实上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些课文时,若不联系书中前后的情节,不知道杨志在押送生辰纲前的遭遇,就无法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梁山好汉和杨志的性格理解定会有重重障碍,甚至会认为杨志贪图富贵,巴结权贵。因此,教学长篇名著的节选课文时追本溯源,既是准确解读课文的必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得力手段。
至于古诗词教学中,典故的含义是非追溯不可的。刘禹锡、苏轼、范仲淹等常喜欢在诗歌中用典故来含蓄委婉地传达情感,教学这些诗歌的时候,就有必要延伸介绍典故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加上诗歌常常是诗人在特定情境或心境下吟就,有时除了了解典故的含义,还要追溯诗人的写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特殊遭遇,特别心境,比如曹操在写作《观沧海》一诗时,正值他雄心勃勃地想征服乌桓、统一中原的时候,途中登上竭石山,面对秋风萧瑟中辽阔威严、雄浑澎湃的大海,他也是心潮汹涌,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写自己
统一中原的壮志豪情。若不追溯这些写作根源,学生在理解诗人感情时可能就会认为这只是一首写景诗罢了。
三、联想启迪,触类旁通
联想启迪、触类旁通指阅读一篇文章后,把对文章的感悟与现实结合起来,阐述对自己的开导和启发。夏丏尊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联想启迪正是要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把书本中学到的道理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或者由此文想到彼文,拓展阅读其他与课文在内容、主题、写法上相同或相似的文章,丰富知识,服务课堂教学。
《塞翁失马》是一篇文言寓言,这则短小的寓言故事中寄寓着一个很富哲理情思的寓意:福和祸、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是能相互转化的。这个道理对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处世态度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得失祸福常在不经意之间和我们不期而遇,如果能教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让孩子们用学到的课文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学会坦然地面对得失成败,平和地生活做人,那多好啊!学了这篇短文后,我就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看过哪些这样的故事来进行课外延伸,学生不仅说了自己的
亲身经历,还举了好多篇与课文寓意相似的文章来印证。他们联想自然,启迪深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挥,这种延伸性的训练也是熏陶学生思想情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许多名篇佳作,在写作内容、表达情感、写法上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此类课文,应该在教学课内文本的同时,推荐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其他课外篇目,比较体味,丰富语文阅读的积累,增强语言感悟的能力。如教学《热爱生命》时,推荐比较阅读一篇题为《把生命送进狮口》的文章;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比较与柳宗元的《江雪》诗在写法、感情上的异同点等等。
四、反向思考,拓展思维
打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这是一种反弹琵琶式的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对发展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创造性、开放性是很有好处的。
教学周国平的人生寓言《落难的王子》时,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变得
坚强,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吗?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了新的观点和认识:落难之后并不一定会变坚强,有好些人在磨难面前倒下去了;战胜脆弱变得坚强的途径也并非只有落难一条。教学《犟龟》一文时,有的学生也独辟蹊径,提出了与课文主题相反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追求的方向与方法,光凭一股子犟劲是不一定能取得成功的。就像我们平时解数学题一样,苦思冥想了很久,一道几何证明题就是不到方法去证明结论,这时就需要调整思路,另想他法,如果在一条道上认死理,那就是想破脑子也是于事无补的。对于这一看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由于某些文学作品的含蓄性,阅读者能发现一些信息的空白点,在阅读中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进行反向补白,那么,他们智慧的潜能就得以充分发挥。
地下森林断想五、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本身并不一定有指导写作的任务,但有的文章,在学生反复阅读、揣摩之后,挖掘了较深的主题,对人物形象也有颇为深入的分析,感悟深刻,就可以通过类似写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把学习体会、认识诉诸文字,淋漓尽致地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再如《木兰诗》是首民歌,情节扼要。教学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选择一个情节进行改写扩写。有一位学
生写道:夜,格外宁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一切都那么美好、静谧。星星还同往常那样在天空上闪烁,晚风缓缓地吹着,但是,这段时间,花木兰老是坐在织布机旁不停地叹息,织布声稀疏了下来。花木兰倚靠在织布机旁发呆,心事重重。昨天深夜一纸军队的文告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军书连下十二道,每一道都在催促父亲重新披挂出征。花木兰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父亲老了,木兰又无哥哥,弟弟年幼尚未成人,保家卫国责无旁贷,她思虑再三,下定决心自己替父从军。在课文情节的基础上想象发挥,加入了环境和人物心理、神态等描写,刻画出木兰勤劳孝顺的可敬形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阅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了。教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学生意犹未尽,对于勒以后的命运非常关注,于是续写原文。有的学生想象于勒以富翁的身份归来,菲利普夫妇的迥异表现,描写生动,想象合理,此种延伸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深入挖掘课文深层内涵的功夫。
语文教材及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拓宽语文教学渠道,提升教学效率,必须借助课内外衔接,将狭小的语文课堂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延伸性阅读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阅读,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能力的宗旨。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文字、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出作品的蕴意,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