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清《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认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知道北宋时期的繁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带学生了解北宋的都市生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感受北宋的都市生活,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
知道北宋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资料式导入)展示历史名人对宋朝的评价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历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余秋雨
上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
教师设疑:宋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一下北宋的都市生活。
二、新课学习
场景一:市郊村野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思考与讨论: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使用多媒体圈住运炭的驴队。
教师介绍:史书记载,由于东京周围无山,燃料匮乏,严重影响到京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一年四季都需要从京西乃至陕西等地向东京运炭,以备不济。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有不同的观点。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轿顶的柳条
观点一: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上缀着很多柳条。有人认为,这是《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最有力的证据。
观点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
观点三: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
教师: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讨论,提高分析能力。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教师指出图中一行人匆匆赶路,直奔汴河畔。其中骑马戴帽的显然是位有身份的人,坐轿的大概是他的家眷,其余挑担的、抬轿的、奔跑的应该是他的仆从。
引出场景二:汴河船运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教师设疑:张择端把汴河放在图的中心位置,汴河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 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宋漕运地图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汴河是连接黄河和准河的重要河流,是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要道。
东京人口众多,从水路运往京城的粮食百分之七八十要经过汴河。
京城需要的日用百货、军备物资也主要依赖汴河这一通道。
教师设疑:除了汴河之外,当时东京附近还有黄河等河流。回顾你对黄河的了解,以及本单元相关内容,站合上述资料,说一说,为什么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
学生:① 黄河水患频繁,河流泥沙含量大、淤塞严重;
② 黄河河道改道频繁;
③ 黄河水量不稳定,汛期水量大、旱季容易出现断流,不利于行船。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画卷中,一座宽大的木桥飞架汴河两岸,宛如彩虹,人们称之为“虹桥”。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桥上、桥头、桥下的场景:
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桥下船夫为了控制大船而紧张忙碌:有的吆喝指挥,有的持竿撑向河底,有的持竿撑住桥身,有的放下桅杆。
桥头遍布各种杂货店,有的摊位撑着伞,有的摊位搭凉棚。放在搁板上或盘子上的,好像都是食品;放在地上的;似乎是工具之类的日常用品。
桥下沿河两岸,茶馆酒楼林立。顾客可以一边喝茶饮酒,一边欣赏河上风景。
交流与讨论:观察桥两边的商业活动,思考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否还有类似的场景?
学生:(1)现代城市的很多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也同样有很多小摊贩。
(2)乡村集镇市场也有很多是在桥上或者主要道路两侧,这也与画卷中的桥头商业活动很类似。
场景三:都市街景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
关于清明节的图片
大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小商小贩沿街叫卖。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正店
高级酒楼叫“正店”,正店中人影绰约,嘉宾满座,杯盘交错。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脚店
小饮食店叫“脚店”。
据史籍记载,当时东京一般商店都是早上开始营业,傍晚关门,但酒楼、食店还有夜市和早市。即使雨雪交加,夜市仍然兴隆。